盛夏时节,在大竹县一些乡镇的稻田里藏着“双重丰收”的秘密。眼下,第二季“高温虾”正批量上市,膏满肉肥的小龙虾不仅填补了夏季水产供应的空档,更让“一季稻两季虾”的生态种养模式显露出独特优势。“一田三收”既鼓起了虾农的“钱袋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清晨,大竹县观音镇稻虾养殖基地热闹起来,村民们熟练地打捞起提前下好的捕虾笼,将刚出笼的小龙虾火速送往分拣处,经过大小分级、精准称重,然后整齐码进冷链车,按订单奔向各地商超。
大竹县虾多多家庭农场负责人首小东告诉记者,该家庭农场流转了440亩农田发展稻虾产业。现在实行“一季稻两季虾”,第二季“高温虾”预计每亩能收150斤左右,亩产值3000余元,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按照现在的种养模式,比传统种植水稻每亩能增收4500元左右。
第二季“高温虾”藏着稻虾综合种养的有机密码。第一季虾捕捞后,农户们抢时整田插秧,等稻苗长到30厘米高,就精准投下虾苗。1个多月里,虾苗在稻荫下啃杂草、吃害虫,排泄物还能肥田,稻虾共生共长。到7月初,这些膏满肉肥的“高温虾”便陆续被捕捞上市,填补夏季供应空档,让稻田在水稻丰收前先迎来“第二重丰收”。
据大竹县水产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蒋顺宾介绍,推广“一季稻两季虾”模式,在栽种水稻时预留1米左右的投喂区和起捕通道,在秧苗长到30厘米后放虾苗,7月初就可以陆续捕捞成品虾。这种模式养殖周期紧凑、亩均收益高,实现“一田三收”,资源利用更高效。
近年来,从零星试种到连片成势,大竹县锚定“农业出彩”发展思路,创新推出“平坝稻油小龙虾”产业模式。依托川东平行岭谷的优质生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突破3万亩。“一季稻两季虾”的科学布局,让每亩田既收水稻、又获两季虾,“一田三收”的效益清单越拉越长。
大竹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谷亮介绍,今年,该县积极发展“一季稻两季虾”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新增稻虾共生养殖面积5000余亩,产量达80万斤。(魏磊 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