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见天地,细微之处暖民心。近年来,万源市以绣花功夫打造的“口袋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举步可达的休闲乐园,更通过“点(口袋公园)—线(绿道)—面(综合公园)”三级体系织密城市绿色脉络,让城市在山水间绽放独特魅力,让幸福在群众家门口持续生长、可感可及。
7月盛夏,在银河路天桥处,新增了一座精致小巧的城市“口袋公园”。随着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公园大部分区域已面向市民开放,成为周边社区居民生活的新亮点。
夜晚华灯初上,银河“口袋公园”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孩子们在游乐设施上追逐嬉笑,居民们在健身区舒展筋骨,休闲区邻里们围坐畅谈,处处洋溢着惬意与欢愉。家住附近小区的张淑芳感慨道:“以前想活动,得走20分钟去河西体育馆,现在下楼就是公园,太贴心了!”
银河“口袋公园”的建成,正是万源市精心擘画“方寸之美”的生动缩影。这座总面积约2300平方米的公园,充分利用建筑废弃地进行重构,设置有儿童活动、健身、休闲等多个功能区。同时,2万株月季、绣球、菊花等花卉一年四季次第开放,800平方米的如茵草坪与20株挺拔绿树相映成趣,完备的健身游乐设施与休憩座椅,于城市角落辟出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客厅。
与此同时,在城市另一端,罗家湾“口袋公园”项目同样进入收尾阶段。满载绿植花卉、便民设施的卡车有序驶入,工人们挥汗如雨,卸运草坪、栽植花木、安装座椅……项目现场热火朝天。这火热的建设图景,正是万源市全力推进“2025年10件民生实事”中实施山水之城“精耕细治”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小而美”口袋公园的生动写照。
在四面环山的万源城区,“300米建绿,500米建园”不仅是愿景,更是破解空间困局的智慧实践。面对建设用地稀缺、老城区绿地匮乏的挑战,万源市将“口袋公园”定位为“山水之城的最小细胞单元”,摒弃大拆大建,在道路转角、桥下空间等“城市边角料”上精耕细作,通过一个个0.3-0.8公顷的“绿色细胞”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需求的有机统一。
2024年以来,“推窗见绿、见缝插绿、随处见绿”的美好愿景加速嵌入万源市的城市肌理。已经或即将完全建成的“口袋公园”包括101小区、后河带状、银河、罗家湾、天马山社区等。目前,当地还有未来“口袋公园”正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冲刺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投用的目标。
在“口袋公园”打造过程中,万源市还结合城市更新工作,通过主题定位实现“一园一特色”。101“口袋公园”以全民健身为核心主题,集成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等多样化运动设施。银河“口袋公园”以银河路名衍生星空主题,植入梵高艺术墙、八台山景互动地标墙等。后河带状公园依托滨水廊道打造生态休闲主题,在修复生态的同时构建诗意栖居空间。
除满足日常休闲需求外,这些城市“口袋公园”还承载着多重使命:强化城市海绵技术应用,使公园成为“绿色海绵体”,化解城区内涝压力;科学搭配乔、灌、草及水生植物等,强化河岸固土防蚀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配备应急电源、供水等设施,打造市民应急避险的生命通道;设置本土文化展示区域,让更多人了解万源、爱上万源。
“这些‘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将惠及城区群众及游客约15万人次,成为万源市作为‘天府旅游名县’的又一道风景线。”万源市城市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廖国盘说。(冯津榕 马发海 王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