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是全国畜牧业大县(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区)。近年来,达川区坚持规模化、生态化、数智化和产业化发展思路,致力推进畜牧全产业链建设,持续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示范引领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达川区始终把龙头企业作为推动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培育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成功创建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国家级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场各1家,打造部、省、市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62家。依托丽天、天王、德康等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养殖户”模式,实施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分散饲养的“六统一分”机制,引领生猪产业规范发展。引导养殖场户适时出栏,做到不惜栏、不压栏;鼓励养殖场(户)积极补栏,目前已补栏生猪6.2万头、肉牛0.87万头、肉羊1.59万只、家禽320万羽。强化畜牧产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代养、寄养等方式盘活可利用闲置养殖场12家,新增生猪产能2万余头、肉牛产能1600余头、家禽18万羽。
达川区积极推动产业扩能升级,目前一批规模化养殖和屠宰场项目正加快建设。其中,规划存栏生猪2万头的天王牧业石桥宝井寨猪场即将投产;规划存栏生猪4000头的禾圆和美猪场预计今年10月底投产;规划存栏肉牛4000头的川东北肉牛循环经济现代产业园预计今年10月底投产;年屠宰生猪能力25万头的天王牧业生猪屠宰场项目今年年底投产。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236家,其中生猪养殖场185家、肉牛养殖场35家、肉羊养殖场2家、家禽养殖场14家;建成省级以上生猪产能调控基地37个。
升级改造
产业管理提质增效
曾经,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是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随着国家加大环保整治力度,畜禽粪便的合理处置成为规模养殖场的准入门槛。在达川区,种养循环、粪便还田已成为养殖场的常态化举措。
达州市英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成英在达川区米城乡养殖10万羽蛋鸡,今年投入300万元对养殖场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系统升级,并重新购置了一批鸡苗。“光是鸡粪处理系统就花了100多万元,改造后,每天处理鸡粪需花费电费约300元。”何成英说。在何成英的鸡舍背后,记者看到,处理后的鸡粪如黄沙般堆积成山,既看不出原本的模样,也丝毫闻不到异味。鸡舍的鸡粪通过传送带输送至发酵罐,经24小时发酵后,变成沙土状的上等有机肥,最终被运送至田间地头,为瓜果蔬菜提供养分。
鸡粪处理系统实现了废物利用,而智能系统则让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鸡舍智能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喂料系统、智能环控系统、智能集蛋系统。蛋鸡每天喂食5次,每次只需动动手指按下相关按钮,智能喂料系统便会启动,将饲料精准输送至每个食槽。自动饮水设备确保24小时供水,蛋鸡通过水嘴可随时饮用。智能环控系统对鸡舍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精准控制,为蛋鸡营造更舒适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产蛋率、降低疾病发生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养殖场高峰期每天产蛋数万枚,以往全靠人工逐个拾捡、码放入库,费时费力;如今的智能集蛋系统通过传送带将鸡蛋从蛋槽直接输送至蛋库,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时,还能有效控制鸡蛋破损率。依托先进的智能化设施设备,何成英的蛋鸡养殖场如今仅需三四名工人便可完成繁杂的日常管护工作。
即将投产的天王牧业石桥宝井寨猪场同样是一家现代化智能养殖场。该猪场占地70亩,拥有15栋育肥猪舍、5栋保育猪舍,规划存栏2万头育肥猪。猪场配备先进的智能环控系统,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控制风机、水帘等装置,实时调节猪舍温度、湿度,在营造舒适健康生活环境的同时,降低生产能耗、节约企业成本。猪舍采用漏缝地板,猪粪漏入粪池后,由自动刮粪机输送至化粪池,经固液分离、三级沉淀处理后,最终被投放至附近田地,既实现生态环保,又做到废物再利用。
政策扶持
产业发展“后顾无忧”
在达川区赵固镇谷王村的开华肉牛养殖基地,饲料生产机器每天轰隆隆地运转不停。负责人赵磊原先养殖200多头西门塔尔肉牛,后来又增养了50多只羊、30多头猪。得益于达川区出台的相关政策,赵磊计划今年新建一栋猪舍,再扩养50头猪。
据达川区畜牧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何川介绍,为全力保障畜禽产品稳产保供,今年达川区出台《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投入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支持畜禽养殖圈舍新(改、扩)建、设施设备升级改造、良种母猪引进、贷款贴息、畜禽出栏奖补等,激励畜牧产业发展。区本级预留动物防疫经费170万元,筹措资金500万元用于生猪价格保险。
今年4月,达川区召开生猪产业发展联盟启动会,全区生猪养殖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兽药经销商、银行等行业代表及行业主管部门齐聚一堂,围绕降低饲料价格、兽药价格、融资成本、环保成本,提升养殖效益等方面深入交流。生猪产业发展联盟的成立,是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资源共享、规避经营风险、整合产业链资源、拓展市场渠道,全面提升达川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达川区还出台《达州市达川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压实区、乡、村三级防控责任,构建上下联动、联防联治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对养殖、屠宰、运输、销售环节实行全链条监管。建立农业、公安、交通、市监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聘用乡镇动物防疫专员20名,成功创建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2个、国家级猪伪狂犬疫病净化场1个、省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非免疫)净化场1个。
随着国家畜牧业向智能化、生态化、产业化转型,达川区持续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经营主体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强日常监管,做好“后勤保障”,推动辖区畜牧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何双将 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