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达州东部经开区的场镇街巷,麻柳智造城的商户们在洁净的店门前有序开门营业,亭子文教城的居民在清爽的回龙街上散步,安仁乡的村民们打理着自家获评“美丽庭院”、物件摆放整齐的小花园……这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正是东部经开区以“一尘不染、一屑不见、一点不乱”为目标的城镇容貌治理结出的丰硕成果。从老旧小区的蝶变到乡村环境的焕新,从场镇乱象的整治到长效机制的构建,一场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治理行动,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前所未有的光彩。
老旧小区改造
“老破小”变成“新家园”
麻柳镇沿江社区的青砖灰瓦间,王大爷用指腹轻轻摩挲新刷的水包砂墙面:“以前下雨,屋里得摆个盆儿接漏,现在这墙,比城里商品房的还瓷实,院子里也敞亮干净多了。”2024年盛夏启幕的老旧小区改造,像一支妙笔,为麻柳镇2600户居民的生活空间重新着色。25万平方米的建筑立面换上淡雅新装,空中交织的线缆悄然“隐身”地下,就连楼道转角都添了供人歇脚的木椅,阳光透过新换的玻璃窗,在洁净的地板上织出斑驳的光影。这样大规模的改造得以顺利推进,离不开场镇班子成员深入挂包区域检查督导,也得益于区财金局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为改造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福善镇景福街的蜕变,藏着更多巧思。作为川东孝善文化名镇,这里在改造中注重保留历史肌理,融入孝善文化元素,更着力保持环境清爽。“我们这条街以前又破又挤,垃圾也随处可见,改造后不仅环境好了,街上干干净净,还能感受到浓浓的孝善文化氛围,外地游客都经常来拍照呢。”开了二十多年茶馆的李老板笑着说。去年以来,福善镇将文化街、中心街、景福街的强弱电管网、建筑外立面、人行道、路灯等纳入改造重点,800余户居民在青砖黛瓦间,找回了老街的温情与体面。
经过半年的不断努力,达州东部经开区亭子镇老旧小区改造成效显著,为居民生活注入新活力。建筑外立面上,采用水包砂外墙漆提升美观与耐久性,沿街区域店招铝板装饰呈现出整洁的商业气息,部分卷帘门喷漆和地弹门更换,让整个场镇呈现出干净整洁且规范有序的面貌,整体风格焕然一新。承芳广场(廉政广场)和龙亭苑小区前广场经重新规划,新增了临时健身器材和休闲设施,行道树规范移栽,路灯升级为10米高单杆双挑LED灯,让夜晚的公共区域更显明亮温馨。“以前小区看着破破烂烂,垃圾杂物不少,现在跟新的一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住着太舒坦了!”居民张大妈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改造后的亭子镇,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场镇乱象整治
向不文明行为“亮剑”
麻柳智造城正持续开展市容市貌集中整治行动,当地居民对此感受深切。“以前这街上没整顿之前,汽车、摩托车乱停乱放,垃圾也时不时可见,整顿之后街上又卫生,秩序又好,住起来也舒心。”麻柳镇居民李贤芳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整治中,执法人员将达万路、通江路和文化街三条核心街区设为严管示范街,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实行分类处置,全力保障街区洁净有序。而这样的整治行动,依托的正是东部经开区“3+N”场镇联合执法模式,由乡镇、区城管执法大队、区交警四大队筹备组为主,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执法合力。
在具体整治工作中,针对占道经营、乱搭乱放问题,执法人员重点规范沿街商铺超门店经营、流动摊贩占道摆卖等行为,通过“宣传+劝导+整治”的工作模式,发放告知书并耐心讲解相关规定;对屡劝不改、拒不配合的商户及摊贩,依法依规进行物品暂扣和行政处罚。同时,他们还重点清理农贸市场周边、学校门口等人流密集区域的占道摊点和垃圾碎屑,拆除违规搭建的雨棚、货架,督促商户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在车辆乱停乱放整治方面,麻柳镇加大执法力度,在镇区主要道路、商业集中区、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设置明显的交通标识和停车指示牌,引导居民规范停车;对违规停放的车辆,及时联系车主挪移,对长时间无人挪移且不按规定停放的电动车,依法进行扣押处罚。
与此同时,亭子文教城的综合整治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当地商户对整治带来的变化赞不绝口。“这条街一遇赶场天就特别拥挤,垃圾也多,整治之后变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整整齐齐,我们非常理解支持。”亭子文教城回龙街商户宋城说道。回龙街作为亭子场镇的“中心街区”,人流、车流量大,车辆乱停乱放、垃圾清理不及时等现象曾较为突出。为疏通“堵点”,镇场管办、执法办联合交警部门开展定点式巡查劝导,及时处理违法停车行为和垃圾堆积问题。前期通过多种形式对车主、商户进行宣传,如今在第二阶段重点对相关区域乱停乱放、垃圾乱扔现象严厉打击,正是“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原则的体现。
据了解,亭子文教城的综合整治工作聚焦车辆乱载、雨棚乱搭、垃圾乱堆等“七乱”现象,通过网格化巡查、联合执法等措施落实精细化管理。自6月下旬集中整治开展以来,已累计整治乱停乱放车辆60余台,清理各类垃圾碎屑多处,劝导上百次。亭子镇场管办主任周熬表示:“我们划清责任网格,加大巡查力度,严查反弹回潮。同时严格考核责任,确保‘门前三包’等责任压实到每一个商户,让整洁、有序成为城市的常态。”
乡村环境治理
点亮美丽乡村“新颜值”
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达州东部经开区各乡镇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共同绘就了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安仁乡的环境治理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该乡以高位谋划、系统推进、全民共建的工作格局,推动环境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2023年,乐山寺村获评达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最美村庄”、达州市“美丽庭院”巾帼示范村,安仁社区荣获“最美街区”称号。“这些荣誉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安仁乡副乡长聂孝洪说。安仁乡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环卫保洁体系,配备124名专职保洁人员,建立“日常巡查+定期考核”长效机制,推行“网格化+包保制”管理模式,将治理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确保环境洁净、秩序井然。
“我们家获评‘最美庭院’后,邻居们都来取经,大家比着搞卫生、扮靓自家小院,院里院外干干净净、物件摆放整齐,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乐山寺村村民刘大姐笑着说。近三年,安仁乡累计投入600余万元,实施场镇路面整治、雨污管网改造等,完成100余盏太阳能路灯升级改造,实现场镇及重点村落亮化全覆盖,为环境维护提供了硬件支撑。
福善镇在乡村环境治理中同样表现突出。在农村垃圾治理方面,福善镇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在各村组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配备专职保洁员定期清运,确保垃圾日产日清。“以前村里垃圾随处可见,现在垃圾桶就在家门口,保洁员天天来收,村里干净多了。”福善镇村民陈大爷说。各村(社区)落实属地责任,动员村民积极参与,让乡村环境治理的成效得以持续。
达州东部经开区的城镇容貌治理,以“一尘不染、一屑不见、一点不乱”为追求,不仅让城乡环境大改观、大变样,更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五年成城”的征程中,东部经开区正稳步前行,持续书写“产城绿乡”融合发展的精彩篇章,让这片土地绽放更迷人的光彩。(赵曼琦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