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
“文旅+”点燃主城烟火气
新年伊始,中心广场万人空巷的跨年嘉年华,正是“文旅+科技+商业”的璀璨结晶:三大会场如星河交汇,四大篇章似华彩流转,五小时音乐浪潮席卷全城。钟楼万人倒计时的心跳,叠加5000张消费券、1000杯奶茶的“红包雨”,最终催化出线下20万人潮、线上千万流量、3.5亿消费的澎湃能量。
创新之火在莲花湖畔再绽光芒。千架无人机以天为幕,将“元九登高”的古老祈愿,书写成“星影华章”“春满通川”“盛世繁华”“潮涌达州”的苍穹史诗。地标山水与现代光影交融,传统由此焕发时代温度。
乡野花海间,“文旅+生态+艺术”谱写新篇。李花音乐节上,民乐雅韵与摇滚热力在花语鸟鸣中碰撞,花瓣随交响节奏飘落,恰似自然与艺术的深情共舞。主题市集炊烟袅袅,花神巡游笑语盈盈,文旅融合的星火,燎原成乡村振兴的沃野春光。
烟火气的温度,源自扎根泥土的文化自觉。
通川精心培育“一大一小一街头”品牌,让文艺星火点亮每个角落。
“院坝微演出”如蒲公英播撒乡野。小而精的舞台,嵌入农家房前屋后,为沉寂的村庄注入跃动的文化脉搏——舞台虽微,却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最炽热的向往。
大北街头,“魅力通川·艺享街头”每月如期奏响城市乐章。合唱的悠扬、美声的醇厚、流行的跃动、民谣的质朴,在经典旋律中交织。市民驻足沉醉的身影,是艺术融入市井生活的最佳注解。
“潮涌达州·寻味通川”五一盛典,更将“文旅+商业+体验”推向高潮。百人诵读声震云霄,非遗戏曲余韵悠长,名特小吃挑动味蕾,厨艺擂台喝彩连连……一条“逛吃玩购”的文旅消费新动脉澎湃跃动。
文化聚人,商业赋能,旅游串珠,惠民初心在升腾的烟火中熠熠生辉。
烟火气的律动,离不开体育迸发的生命能量。
通川积极探索“体育+消费”模式,以赛事为媒,构建“以赛促旅、以赛带商、以赛彰文”新场景,全力推动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
赛场上,通川健儿在市老运会上摘金夺铜,风采卓然。赛场外,660万元专项资金强力注入青宁镇岩门社区体育公园、安云乡水洞村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持续完善城乡健身设施网络,让“15分钟健身圈”托举起全民健康的幸福愿景。
文旅融合,多元致胜。盛夏通川,烟火升腾。
这个夏天,在塔沱湿地公园开启的“潮涌达州·盛夏通川”文商旅消费季活动成为“文旅+”交响的沸腾乐章。串串在红油中翻滚热情,凉虾盛满儿时清甜,方言小品甩出“包袱”演绎百态人生,掌声笑声裹挟的夜市烟火,氤氲成通川独有的“人间值得”。
达川:
塑造全域全季可游新格局
今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期间,达川区石桥镇万人空巷,当地传统民俗“烧火龙”再度上演,10万人涌入千年古镇,共同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我从小就喜欢看‘烧火龙’,不为别的,就觉得很热闹、很震撼,过年的氛围感特别足!”家住达城石家湾的张先生老家在石桥,今年正月十三,他带着妻子女儿再度回石桥看了一次“烧火龙”。
接连三晚,石桥镇人声鼎沸、火花弥漫,这项延续上千年的传统民俗让达州本地人、外来游客过足了瘾,为“传统”这个词增添了更为具象的注脚。
在石桥“烧火龙”的前几天,结合达州一年一度的“元九登高节”,达川区在乌梅山景区组织开展了一场青年联谊活动。百余青年在细雨中穿梭梅林,登高望远,闻花香、赏美景,别有一番风味。
达川区下辖乡镇多,幅员广,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达川区聚焦本土特色文旅资源,以文旅促消费为着力点,全年全时段、全域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不断向外推介达川元素,区域文旅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在自然资源方面,达川区群山环抱、水系蜿蜒,铁山、雷音铺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植被丰富、生态良好;乌梅山景区借助全国最大的乌梅原生资源林不断提质扩容,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米城大米、晚熟柑橘、高山茶叶等农产品不断打响知名度。依托丰富的自然、农业资源,达川区常态化策划开展龙舟赛、登高节、采摘节、插秧节等活动,推动农家乐、渔家乐、果家乐等乡村旅游迭代升级,培育一批村景融合微景点,打造多条生态旅游经济带,开发了一批“近郊游”“乡村游”“微度假”热门打卡地。
在文化资源方面,达川区依托石桥“烧火龙”、法门武术、安仁板凳龙等非遗项目,石桥列宁街、城区两馆一街、钢琴博物馆等特色建筑群,以及“达县米线”、石梯蒸鱼、赵家肥肠等本土美食,常态化开展各类文旅活动,打造文化旅游经济带,催生了部分文旅消费场景。今年以来,达川区成功举办达州青年潮玩新春、“鼓舞潮音”新民歌大会、“万人砂米团”粉丝见面会、三里古街新春灯会、直升机低空游览城区、石桥烧火龙、“川渝陕”龙舟邀请赛等各类活动,进一步推动达川文旅产业发展,带动消费近3亿元。
“下一步,达川区将紧扣春日赏花、清凉一夏、遇见金秋、宜美暖冬等主题,聚焦城市、城郊、乡村三个领域,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研学经济等,塑造达川全域全季可游的新格局。”达川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万源:
让特色旅游品牌焕发光芒
深藏于大巴山腹地的万源市,正以农文体旅创新融合为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挥洒出引人入胜的文旅新图景,让“巴山画屏・红城万源”特色旅游品牌焕发璀璨光芒。
万源的春天,是色彩与生机的盛宴。依托丰富花卉资源,当地编制“春季赏花地图”,串联魏家镇千亩李子园、竹峪镇东梨村古梨树群落等六大赏花胜地,延伸出“生态观光”“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等五条主题线路,形成全域春日邀约。
花海与现代智慧的碰撞别具魅力。八台山杜鹃花海中,智能机器人导游用多语种讲述巴山花事;全域摄影展“镜观春韵”设10处AI智能取景点,游客扫码即可将春色定格为专属影像。“赏花+围炉煮茶”的闲适、“赏花+农耕体验”的野趣,让今年清明假期万源单日游客峰值达4.2万人次,总游客量突破13.1万人次,同比增长15.2%。
以花为媒,万源激活富硒产业潜能。同期“花海直播节”上,旧院黑鸡、蜂桶蜂蜜线上销售额超800万元,同比增长30%;“巴山硒李酒”“古法秋梨膏”等伴手礼借“线上预售+线下体验”模式,二次消费转化率提升25%,构建起“花期引流、全年消费”的产业闭环。
若说花海是春天的序曲,茶香便是万源四季的韵律。云雾缭绕的固军镇三清庙村,“大巴山茶文化原乡”项目构建起“茶园观光—古法制茶体验—茶艺展演—硒茶品鉴”全链条体验。这片绿叶串联起全链条文旅价值,带动年均体验人次超2万。周边农户依托项目开办12家茶主题民宿、23户农家乐,户均年增收3.6万元,让茶香化作增收致富的真金白银。2024年,万源茶旅融合项目综合收入达118.2亿元,同比增长31.45%;“硒部茶园”线路获评“四川省十大茶旅精品路线”,固军镇成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茶旅成乡村发展强劲引擎。
巍巍八台山、悠悠龙潭河,既是万源生态瑰宝,也是“体育+文旅”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当地以品牌赛事赋能山地运动经济,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2025年上半年举办的“体旅无界・户外盛源”四川省最美绿道徒步赛(万源站),吸引川陕渝1200名健儿参赛。赛事嵌入富硒农产品展销、非遗表演等元素,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超300万元,形成“以赛彰景”“一赛多赢”的融合矩阵。
“八台山景区杯”川陕渝业余羽毛球邀请赛首推“赛事+景区门票”联票机制,选手凭证件享八台山门票五折优惠,转化游客800余人次。累计举办的16场山地马拉松、农耕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直接参与超5000人,间接拉动旅游消费1200万元。
宣汉:
持续擦亮巴文化IP
文化宣汉,溯巴国遗风,咏土家情歌;山水宣汉,游巴山壮景,赏树冠云廊。2025年上半年,宣汉县预估接待游客1137万人次,同比增长14.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5亿元,同比增长10.5%。
近年来,宣汉坚持把生态价值转化作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放大“天府旅游名县”和“中国巴文化之乡”品牌效应,通过“文化赋能旅游、旅游激活乡村、康养提升品质、研学深化体验”的融合模式,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巴文化高地,连续5年入选“中国旅游百强县”。
在宣汉县普光镇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游客通过沉浸式演艺“罗家坝记忆”,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巴国战场。作为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这里不仅陈列着青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还通过“考古体验课”“文物修复小课堂”等互动项目,让巴文化“醒”了过来,推出集章册、青铜器仿制纪念币等16类52款文创产品,亮相西博会、世界科幻大会等国际平台。
宣汉以考古成果为根基,持续擦亮巴文化IP:深耕罗家坝遗址发掘与研究,建成渡口巴文化特色小镇;创排全国首台巴文化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打造“祈福巴山・万物共生”等沉浸式演艺,让土家婚俗等非遗“活”在当下。
同时,宣汉加强薅草锣鼓、土家余门拳等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的保护,通过“传习+展演+体验”模式,打造集保护、传承、研学、旅游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体验基地。
夜幕降临,巴山大峡谷渡口土家族乡白虎广场,土家儿女演绎“巴风土韵・喜嫁千年”婚俗秀,游客在欢笑中触摸土家文化温度。作为宣汉文旅“主引擎”,巴山大峡谷正冲刺5A级景区,通过“漂流音乐节”“冰雪节”等特色活动,串联“春赏花、夏漂流、秋登高、冬玩雪”四季业态,带动周边民宿等产业发展。
月亮坪森林康养度假区依托五马林场生态资源,建成骑游道、树冠云廊等15个项目,月光集市等新业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我们开通景区直通车,新建停车场等设施,培训从业人员,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宣传避暑资源,打响避暑品牌。”景区相关负责人汪勇说。
在宣汉花仙谷春赏花、夏采摘,在洋烈水乡沉醉山水,在大成玫瑰谷闻香品美食……宣汉的全域旅游规划图脉络分明,景点星罗棋布。
目前,宣汉已打造君塘花仙谷等农旅典型22个,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6个,创建天府旅游名镇1个、名村2个等,乡村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打卡地。
大竹:
编织景城共生、主客共享画卷
大竹县,这座镶嵌在川东平行岭谷间的小城,正以“舌尖带动脚尖”的巧思,将千年竹编技艺与研学旅行相融,让脆李产业园串联起民宿炊烟,编织出景城共生、主客共享的鲜活画卷。
6月4日,东湖广场热闹非凡,“千人万面嗨起来”2025年大竹肉丁面主题消费活动在此启动。100家知名肉丁面门店与10余家特色饮食代表集体亮相,滚烫面香中,顺昌隆面馆的肖红道出从业者心声:“希望大竹肉丁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场活动为挖掘美食文化、释放消费潜力注入新动能,是大竹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理念的鲜活实践。
近年来,大竹以文化为魂、竹麻为脉,持续提升景区品质。国家4A级景区五峰山、竹海之眼完成提质升级,最美竹林风景线蜿蜒铺展;竹文化生态园、苎麻文化体验馆活化利用,“竹风麻韵”主题街区与同名实景剧相映成趣,让“世界苎麻原乡”“川东绿竹之乡”声名远播。
乡村文旅同样精彩纷呈。“滋竹尝乐”品牌日渐响亮,“乌木广子—森林四库实践基地—云峰茶谷”旅游环线串联起田园野趣;“赶村”文化独具风情,欢喜坪的山地风光、渔人部落的亲子乐趣、海明湖的温泉氤氲,各擅其长。庙坝桃花节、清河李花节、周家梨花节轮番上演,让乡村生态之美在四季流转中尽情绽放。
特色研学基地成为文旅新支点。依托糯稻、白茶等地理标志产品,大竹打造醪糟文化博物馆、肉丁面文化交流中心、蜀水稻虾研究院等载体,将主题文化游、深度研学游与科普体验相结合,让游客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地域文化肌理。
工业旅游与红色文旅同步发力。三线建设遗址公园唤醒历史记忆,东汉醪糟景区升级为国家3A级景区,工文旅融合项目落地见效;杨通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通过展陈优化与互动升级,让红色故事直抵人心。国道318大竹段高标准打造,“进川入藏第一站”品牌愈发响亮;三国故道、荔枝古道等遗址重焕生机,江国霖儒家文化、破山海明禅宗文化等薪火相传,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新彩。
演艺赛事激活文旅活力。作为“四川省老年人太极拳之乡”,大竹承办太极拳、电竞、钓鱼等赛事,亲子体育活动广受欢迎。同时深度融入成渝双城圈,与梁平、垫江共建“双圈文旅消费引领区”“明月山竹麻文化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多元消费供给不断加强,“文旅+百业”的跨界共生格局加速形成。如今的大竹,文旅融合的乐章愈发激昂,全域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以独特魅力邀约八方来客共赴这场川东盛宴。
渠县: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6月28日,渠县万兴广场水上闯关活动拉开帷幕,上万群众与游客齐聚,共同点燃夏日激情。活动期间,渠县住宿业环比增长20%、同比增长25%,餐饮业环比增长26%、同比增长30%。核心景区同样表现抢眼——賨人谷景区凭借独特自然风光与賨人文化底蕴吸引众多游客,龙嬉谷旅游景区新增的河道彩绘、七彩滑道等项目,单日最高接待量超5000人。这组亮眼数据,正是渠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渠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中国汉阙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黄花之乡”等多张名片。城坝遗址与汉阙群隔江相望,构成“千年一城”的秦汉时光隧道;三汇川剧社、三汇彩亭会等民俗文化代代相传,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璀璨明珠。
近年来,渠县着力推动非遗活态传承,通过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文旅融合等举措,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升级后的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将实物展陈与数字技术结合,让汉阙文化穿越古今,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文峰山常态化开展国学诵读、川剧表演等活动,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文化魅力;賨人里街区重现汉朝繁华,夜游两江四岸生态走廊可触摸历史人文故事,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这里具象化呈现。
渠县坚持“文化+”多元融合:“文化+旅游+非遗”模式让三汇彩亭会吸引数万名观众;“文化+商业”打造的文峰山、賨人里等成为网红打卡地;“文化+体育”将龙舟赛、马拉松与文旅结合,释放消费活力;“文化+农业”催生赏花、采茶等农文旅产品,助力乡村振兴。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消费新业态,全方位彰显渠县文旅特色。
今年3月,太阳村油菜花季活动启幕,千亩花海中,音乐、非遗、美食、运动交织成沉浸式体验,花海迷你马拉松、旗袍秀等活动吸引上万游客;5月,“龙腾渠江”川渝龙舟精英邀请赛激情开赛,24支代表队逐浪渠江,端午期间的放河灯、草坪音乐会等活动,让千年非遗与现代潮流碰撞出别样火花。
美食更是认识渠县的重要窗口。今年龙舟赛期间,渠县推出非遗鸣堂坝坝宴,以“品味一桌菜,记住一座城”为口号宴请宾客,并推出四条特色旅游路线,打造“游”“吃”全链条体验。
万兴广场的水上闯关活动成为流量焦点,数位网络名人策划主办的这场活动,结合音乐会、现场直播,实现“网红经济”与文旅深度融合,“渠县水上闯关”话题播放量破10亿次,持续占据同城热搜。“这是‘网红经济+文旅’的成功实践。”渠县相关部门表示,未来将推出啤酒节、漂流节等特色活动,通过“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塑造“福美之地、好客渠县”的城市形象。
开江:
精心雕琢每处旅游资源
开江这颗千年古县如璀璨明珠,自南北朝置县以来沉淀出独特地域文化与自然风光。凭借“三山微水七分田”的地貌及与川渝多区县接壤的区位优势,素有“巴山小平原”美誉的开江,坐拥30余处景区景点,正以文旅融合为引擎,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文旅开发要像雕琢美玉般规划每处资源。”开江县文旅局局长李光照的话道出发展理念。近年来,开江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融入“大巴山・大三峡”文旅联盟和明月山示范带,以全域旅游理念擘画蓝图。
按“带状分布、片区互补、串珠成线”构想,开江挖掘田园、水域、生态优势,打造三大核心区域:城郊休闲区为都市人提供近郊休闲;农事体验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农耕文化;稻渔观光区展现乡村振兴新貌。通过串联特色点位,构建起四大主题旅游片区和“百里稻香、百里果香、百里水乡”三条产业线路,将资源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规划引领下,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大梁山片区闲置山林变康养胜地,森林民宿吸引追求诗意栖居的游客;前厢田园乡居观光区村民改造小院成特色民宿,推出农家体验项目。“以前守着宝山没饭吃,现在跟着规划走,日子越过越红火!”普安镇宝塔坝村心语民宿负责人感慨道。
夏日开江,万亩荷塘碧波荡漾,金山景区让重庆游客康女士惊叹:“没想到周边藏着这么美的4A级景区!”景区引入智能导览系统,升级停车场并配充电桩,打造“水雾长廊”等网红打卡点,员工培训与投诉快速处理通道提升服务质量,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5万人次,成川渝热门目的地。
中国瓦雕第一村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将打造展览馆、工艺体验坊等场景,拓展非遗展示、研学等多业态。开江还通过多彩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荷花文化旅游季融合汉服巡游等元素;小龙虾美食消费季让游客大饱口福;冬季“耍火龙”展现省级非遗魅力。2024年,开江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收入达45亿元,“田城开江・诗与远方”品牌愈发响亮。
此外,开江以节为媒促进农文旅融合,春赏花、夏品虾等活动不仅引客,更让农特产品走出深山。开江豆笋、任市板鸭等借文旅东风走向全国餐桌。
文旅产业让开江百姓吃上“旅游饭”,走出富民强县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开江正以文旅融合为引擎,向“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目标迈进,一个活力魅力兼具的新田城,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达州高新区:
构筑可观可感可玩“文旅+”场景
垂钓爱好者尽享挥竿之趣,射击爱好者体验精准之乐,美食探索者开启舌尖之旅……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以“生态打底、科技增色、文化铸魂”为理念,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将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让游客沉浸在可观可感可玩的“文旅+”场景中。
梨树坪湿地公园西门停车场内,水上乐园试营业的消息传来,标志着达州高新区“公园+”消费新模式落地见效,这座城市正成为文旅市场“新宠”。2024年以来,高新区以梨树坪湿地公园亲水体验为核心,串联美食品鉴、年货售卖、体育运动等多元场景,打造文旅新业态。川渝・达州高新区首届“一品天下杯”钓鱼大赛、全牛火锅美食节、啤酒音乐节等活动轮番上演,达州马拉松欢乐跑、越野自行车挑战赛等赛事相继举办,让生态景观蜕变为复合型文旅空间。
未来,这里还计划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将室内篮球馆、攀岩馆等运动空间与自然景观相融,室外配套平衡车、轮滑等极限运动场;水上乐园将设置滑梯、摩托艇体验及闯关挑战赛,让体育与旅游碰撞出更多火花。
从资源依赖转向产品创新,达州高新区正以科技为笔,书写文旅新篇。数字经济产业园内,光电射击数字化训练中心即将投运,这一差异化文旅IP将提供射击体验及赛事观摩服务。这里将建成集训练、竞赛、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智慧农业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也将解锁新玩法,融合工厂化育苗、无人机械作业等科技,开发采摘、科普研学项目,让游客感受传统与现代农耕智慧。此外,河市镇“低空特色小镇”计划布局航空主题景观与展馆,探索低空旅游路线,承办航空赛事,让低空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作为次级资源区域,高新区以创新激活旧资源,探索“搭台型”发展路径。火烽山正被打造成美食文化村,引入多元餐饮商家,构建涵盖川东北小吃、非遗美食的矩阵,让游客在夜游夜宴中感受美食与巴文化的交融。
更多特色项目在路上:铁山森林公园将建高端康养中心与主题民宿,设置森林瑜伽平台、探险小径;铜宝寨将推进“历史人文景观活化”项目;金垭镇将开发“空港花田空中览胜”产品,拓展“航空科普+农业观光”复合业态。
从“单一游玩”到“多元体验”,达州高新区正以“文旅+”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挥洒出越来越动人的色彩。
达州东部经开区:
激活近郊旅游“超级蓝海”
当城市近郊成为文旅消费新战场,达州东部经开区正以破局者的姿态,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超级蓝海”中,擘画文旅融合的崭新蓝图。这座年轻的产业园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精准锚定都市人群“微度假”需求,打造独一无二近郊旅游新范式。
在麻柳智造城,方大达钢新厂区正以工业美学惊艳世人。白天,这里是精密与力量的交织,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跃动着科技的脉搏;夜幕降临,点点灯光如繁星坠落,将整个厂区装点成璀璨的钢铁星河。创建国家3A级景区已写入达州东部经开区发展规划。未来,将以方大达钢园区工业为载体,对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国家标准,通过挖掘文化、完善设施、提升服务、优化管理等工作,不断丰富景区内涵、提升景区品位、扩大景区影响力、增强景区吸引力。
在达州东部经开区的文化版图上,真佛山景区是一颗璀璨明珠。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180余年岁月沉淀,完整保留着4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而与之遥相呼应的巴蜀孝善文化展示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这座投资1.5亿元的文化地标,是集文化展示、体育比赛、健身休闲、文娱演出于一体的综合场馆,通过历史文物陈列、民俗场景复原、现代科技互动等多元形式,让孝善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达州东部经开区正以“文旅+”思维激活文化富矿,计划举办真佛山孝善文化旅游节,吸引万千游客前来感受“以德化人、以善润心”的文化魅力。同时,依托真佛山庙群、高观音岩摩崖造像等国省级文物资源,精心规划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游客在行走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旅游蓝海中,达州东部经开区正以全域思维构建多元文旅生态。安仁柚子园的田园风光、高拱桥的山水诗意、千年“石笋子”的深山奇景,共同绘就乡村旅游新图景;麻柳酸辣鸡、南瓜鸭、大风羊肉等舌尖上的非遗美食,让游客在味蕾绽放间品味地方风情。
从“吃住行”到“游购娱”,达州东部经开区将全面升级旅游体验。通过智慧景区建设、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市场整治等组合拳,不断优化旅游环境。未来,这里不仅是企业文明的展示窗口,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高地,必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近郊旅游的新标杆,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让文旅融合照进现实。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