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万源市各地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聚焦民生关切精准发力,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强劲动能,在红城万源的每一寸土地上书写为民服务新篇章,撬动民生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全力守护群众“粮袋子”
当前正值夏粮管护关键期,在万源市黑宝山镇,一支由农业技术骨干、村组干部组成的“虫情监测先锋队”,在田间地头筑起了护农保粮的坚实堡垒。
先锋队队员们顶着烈日,手持放大镜、怀揣登记本,穿行于玉米地、水稻田等,逐块开展“拉网式”排查,精准记录叶片虫蛀、茎秆病斑情况。结合近期气象变化,科学预判病虫害趋势,明确重点防治区域与最佳用药时机,为全镇病虫害防控布下“预警网”,精准锁定高风险地块20余处,为科学防控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以前玉米叶卷了、水稻出白斑,干着急认不准。现在专家到地头手把手教我们认虫、配药、打药,心里踏实多了!”这场在地头支起的“流动课堂”,赢得群众由衷赞叹。针对部分农户识别难、技术弱的问题,全镇党员化身“田保姆”,线上通过村社微信群高频推送《植保情报》等资料,线下将“院坝会”开到田野旁,用方言土语讲解常见病虫害防控要点,并现场演示喷雾器规范操作方法等。
据统计,进入5月农忙以来,黑宝山镇已开展农技指导院坝会14场,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让技术真正扎根在泥土里,进一步凝聚起合力护粮安的强大动能,牢牢守护丰收希望。
黑宝山镇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是万源全市上下以学习教育筑牢产业根基的缩影。广大党员下沉一线、靠前服务的身影,为万源市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筑牢防汛减灾“安全线”
近日暴雨天气频发,面对可能来临的汛情“考验”,万源市庙子乡迅疾切换工作模式,党员干部全员压上,防、减、救全链条协同发力,早部署、早准备,高质高效开展防汛备汛工作。
当地及时组织召开防汛减灾工作部署会,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压实责任,切实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同时,主要领导靠前调度,驻村干部、村支“两委”全员参与,聚焦河道沟渠、临崖路段等山洪地灾易发点,展开拉网式、滚动式排查,同步紧盯道路交通、在建工程、燃气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全力织密风险防控“安全网”。
“雨大了莫慌,记住撤离路线!”“家里有困难随时喊我们!”……党员干部的叮咛还伴随“敲门行动”传入家家户户。依托“党委统筹、支部牵头、党员带头”三级联动机制,广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尤其聚焦老幼病残等特殊群体,积极开展“敲门行动”,大力宣传防汛减灾常识,增强群众防汛意识,营造人人参与的防汛氛围。
全乡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指令畅通;组建乡村两级应急抢险队8支,随时待命突发状况;添置对讲机、抽水泵、消防水桶及铁锹、弯刀等抢险装备若干,确保物资储备充足;专人负责雨情、灾情信息收集报送,确保一旦有险,响应迅速、处置有力,为安全度汛奠定坚实基础。
万源市各地各部门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防汛减灾作为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考场,用担当筑起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确保山河安澜、百姓安宁。
创新巧解百姓“心头结”
面对基层治理千条线,万源市古东关街道始终秉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推动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该街道创新构建“党委领衔、网格包干、党员联户”三级责任体系,将治理目标细化分解,科学划分70个党建网格,与各网格签订治理“责任状”。同时聚焦民生实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畅通“民意收集—需求研判—服务落地”治理闭环,将“矛盾地”蝶变成为居民共享“连心场”。
在每周的“一条板凳话民情”活动中,街道党员干部与居民围坐一圈,零距离倾听心声。一本本沾满街巷气息的民情笔记,记录着群众关于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物业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成为精准施策的“金钥匙”。在此基础上,依托70个党建网格,“1名党员+1名网格员+1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小队常态化开展巡查走访,动态感知风险与诉求。配套建立“小事马上办、难事联合办、大事上报办”三级响应机制,群众满意率持续保持100%。
针对治理“硬骨头”,党员突击队敢碰敢解。8次上门耐心疏导,成功换来3处违建“顽疾”彻底根治,腾出公共空间120平方米。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发动居民积极自筹资金,顺利完成管线入地、外墙美化等工程,惠及群众300余户。街道还设立“红色调解室”,精心选聘5名老党员担任调解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让和谐成为社区最温暖的底色。
学习教育激发的担当作为,最终要落脚于为民造福的实效。万源市用一件件可观可感的民生实事,托举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绘就出更温暖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冯津榕 孙福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