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渠县认真践行“四下基层”,落实“三问于民”,主动吸纳群众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评判,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让群众更加切身感受到转作风树新风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一餐热饭托起家庭养老
“叔叔阿姨,排好队,刷脸领票哈……”6月27日上午11点,渠县渠江街道解放社区老年食堂门口,前来就餐的老人已经排起了长队。
“我住在胜利社区,走过来就几分钟。之前没有老年食堂,每天愁做饭问题。在养老食堂吃饭,每顿都是两荤一素,不仅吃得满意,价格还实惠。”渠江街道胜利社区居民、87岁的陈润泽老人说。据了解,食堂规定,年满60周岁及以上老人享受半价优惠,9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陈润泽老人这一餐,只需要付7元。
同一时间,渠江街道古湖社区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养老食堂里,也坐满了就餐的老人。
“这里离我家很近,能吃饭、能看病、能运动、能休息,约几个朋友过来能耍一天,太方便了!”古湖社区居民李明说。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打造了老年超市、养老食堂、中医康复理疗室、棋牌室等区域,可为老人提供“基础照护+医养结合+产品售卖+文化娱乐”复合型服务。
据了解,渠县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22.23万,老龄化率25.32%,已深度老龄化。全县4.72万留守、独居等特殊老人因行动不便面临“做饭难”。渠县聚焦家庭养老中的“做饭难”“专业服务少”等急难愁盼问题,按照“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付一点”的方式,建立政府、慈善组织、运营企业共同推进“老年食堂”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合作机制,提供老年助餐和一揽子社区养老低偿服务,着力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和便捷养老服务等问题。
“边角地”变“金角银边”
每天清晨,渠县渠江街道胜利社区丽都花园小区居民赵本素都会在楼下的街角广场散步。
“这个广场以前是住户圈的菜地,夏天不敢开窗,因为浇菜施肥的气味难闻,还有蚊虫。”赵本素说,“现在改造成了运动场,安装了运动器材、电瓶车充电装置,美观又实用!”
在渠县明月大桥桥下的停车场内,停放着不少正在充电的新能源车。“我就住在附近,每天下班回家就把电充上,吃个饭的功夫就把电充满了,很方便。”天星街道文峰社区居民杨韦伟说。
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渠县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城市的边角、盲区,对零碎、闲置地块合理规划、高效利用,根据位置、大小、环境、群众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运动场、停车场、新能源充电桩、电动车充电棚等设施,方便群众生活,受到群众的称赞和欢迎。据了解,目前渠县推进口袋公园建设项目15个,建设新能源直流充电停车场16个、安装充电桩233个。
“用水难”到“水畅流”
“以前用水主要靠后山的地表水,遇到持续干旱就恼火。现在通了自来水,水质好、水量大,最主要的是干净、放心。”近日,渠县纪委监委干部来到渠县望溪镇堰坝村回访,村民邓礼菊手捧着哗哗流出的自来水高兴地说。
堰坝村位于华蓥山脚下,是典型的“夹皮沟”地貌,有水难蓄、有水难引的状况长期困扰着村民。渠县琅琊镇奉家村8组的村民也面临着用水难,日常用水主要依靠井水、泉水,遇上枯水季节水量匮乏,水质安全更是难以保障。
在渠县“千名纪检监察干部进万家”活动中,渠县纪委监委实地走访收集到村民用水难的情况后,组织供水公司、乡镇等责任单位召开协调会,现场督办解决问题症结,并创新“乡镇主推+企业让利+村民自筹”模式,破解自来水管安装资金缺口难题。历时1个月,两地160多户村民终于用上了期盼已久的自来水。
堰坝村、奉家村的“用水难”个例引发全县用水问题大起底。渠县纪委监委以全县农村饮用水为“小切口”,启动“清泉行动”,建立“群众点题-纪委督题-部门答题”机制,组建2个专项督查组奔赴一线,通过走访调研、院坝会座谈、专业队伍排查管网等形式,形成“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反馈”闭环,已累计解决2000余户用水难题,惠及群众5000余人,督促部门建立完善相关制度2个。
眼下,渠县把开展学习教育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免疫力、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结合起来,打造“嗷嗷叫”式的干部队伍,“效果好”式的干事氛围,办好一件件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严衡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