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广袤的巴渠大地上,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插栽秧苗。目前,全市秧苗插栽已近尾声。
走进万源市官渡镇二沟河村,一块块水田里,村民们正躬身劳作,一株株翠绿的秧苗被插入水田,为大山披上绿装。
二沟河村最高海拔1200多米。与平坝河谷地带不同,这里高寒的地理环境使得水稻生长期更长,移栽时间也相应推迟。
该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德品告诉记者,由于海拔相对较高,当地水稻栽种的时间比平坝河谷地区晚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水稻的生长周期更长,收获的大米也更香更糯。
万源属典型的山区地貌,山地面积占比超80%,大部分农田分布在海拔600至1200米的山地丘陵地带。作为南北气候分界线和四川唯一天然富硒区,万源依托高山冷凉气候和富硒土壤,产出的稻米颗粒饱满、口感软糯香甜。2025年,万源水稻种植面积达17万亩,目前秧苗插栽已接近尾声。
“我们通过科学调度和科技赋能,采取机械插秧和传统插秧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引导种植大户和农户开展插秧工作,确保芒种结束后,17万亩高山水稻秧苗全部移栽完毕。”万源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阳余说。
渠县田野上,一场争分夺秒的“农时接力赛”正在上演:犁田旋耕机和施肥无人机快捷高效运转,插秧环节更是凸显着科技的力量。
今年,渠县宝城镇观龙社区种植大户袁雪东种植水稻1200多亩。近日,县上组织的旋耕机、无人机和插秧机同步作业。由于插秧机装备了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土壤条件和秧苗状态,自动调节插秧深度,使秧苗能够适宜地插入土壤中,保证秧苗的成活率。同时,根据不同的水稻品种和种植要求,自动调整株距,实现合理密植。科技的深度应用,机械化的全程作业,让传统的“双抢”农忙变得轻松。
“机插秧比传统人工插秧效率高,深浅自动调节,每小时可插秧5至6亩,一天工作10小时,可插50余亩。”农机手邓义东说。
袁雪东对机插秧技术赞不绝口:“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极大方便了我们种粮大户,旋耕、施肥、插秧能同步进行,秧田很快就能插栽完成。”
据了解,渠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2万亩,是四川省水稻种植第一大县。目前,当地水稻栽插已接近尾声,预计本周内,可全部完成秧苗栽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