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6日以来,我市气温整体偏高、降水偏少。因持续高温少雨,我市多地出现饮水短缺、农作物受损情况。连日来,达川区、万源市、渠县科学调度、干群齐心,多举措应对旱情,全力保障群众饮水与农田灌溉。
达川区:科学调度 干群齐心流动送水
达川区水务局联合气象、自然资源等专业力量,构建全天候监测体系,实行“常规监测及时研判、异常数据即时响应”的工作模式,动态研判旱情发展趋势。协调辖区沙滩河水库、明星水库及石峡子水库三大枢纽开闸放水,保障生产生活“源头活水”源源不断。3月以来,3座中型水库共计下泄水量1342万立方米。该局针对自来水管网未延伸覆盖且取水条件较差的村组,建立“应急取水+流动送水”保障机制,督促指导旗下益民水务公司设立48个应急取水点位,全方位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这么热的天还麻烦你们送水上门,太感谢了!”管村镇村民刘家才摸着灌满清水的储水罐感慨。针对连日旱情,达川区组建25支共120余人的抗旱保供队伍,依托洒水车、小货车及三轮车等开展“敲门送水”服务。截至目前,达川区19个乡镇、3个街道已累计送水1.65万立方米,有力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面对数百亩稻田缺水无法插秧的困境,龙会乡迅速组建抗旱工作队,党员干部带头蹲守田间地头,与村民联合成立“水源调度组”“沟渠清理队”,24小时轮班巡查水源、检修设备、调配水量。大堰镇紧急调用洒水车,配套购置高压水泵6台、输水软管2000米,组建“田间灌溉专班”,将清澈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田间。
为提供更坚实的机械化保障,达川区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深入南岳、大树、堡子等近20个乡镇,“拉网式”排查提灌站机电设备、输水管道、蓄水池等关键设施,完成80余座提灌站检修维护。同时,采用“线上诊断+线下抢修”模式,抢修农户抽水设备670台(套)。截至目前,达川区近10万亩提水保灌农田完成水稻栽插。
万源市:从“一条板凳”到万米管道
“持续干旱导致水源紧张,关于集中供水点分时供水,有两个建议,一是早上6时关闭水阀、晚上8时开放供水;二是在白天三餐时段各开放一次水阀。大家一起商量哪个更合适?”5月初,万源市大竹镇月台坝村“一条板凳话民情”活动现场,村党支部书记陈邦潺与村民共商抗旱供水方案。朴实的“板凳议事”,让村民围坐一起畅所欲言,凝聚起抗旱保供的民心共识。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在抗旱一线,大竹镇17支党员应急供水保障队伍穿梭田间地头。在明镜村,达州市水文中心驻村帮扶干部陈柳羽与村两委为吊边吊角户、独居老人逐户送去生活用水;在龙放坪村,驻村联系领导匡永兵带领党员突击队修复破损管道、清理水源地淤泥;在兰家坪村,新铺设的引水管道正源源不断地向“百亩辣椒基地”送水……一个个“红色”身影,构筑起抗旱保供的“先锋防线”。
“我镇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6处、有效水源51处。本轮旱情,全镇约200户586人生活受到影响。目前,新维修水源点10处、蓄水池21处,新增取水点17处,铺设管道1.58万米,维修管道109处,购置抽水设备4台,投入送水车5台。”大竹镇镇长孙永对“抗旱账本”如数家珍。
其间,万源市审计局、医保局、融媒体中心、城发中心、中国工商银行万源支行等帮扶单位也闻“旱”而动,与大竹镇镇村干部并肩作战,入户排查饮水困难、踏勘寻找新水源、调配运送抗旱物资。大竹河消防站全员出动,将消防车化作“民生送水车”,每日为缺水村组的群众送去“生命之源”。
渠县:想方设法引水渠分秒必争保春耕
“何书记,今天水怎么小了,田里蓄不起水,我这4亩多田的秧苗就栽不下去。”5月14日上午,渠县三板镇福城村4组陈寿杰看见福城村党支部书记何晓华骑车路过家门口,急忙上前询问。“别着急,电力公司正在给提灌站安装100千伏变压器,最晚后天就来水。”何晓华解释道。
4月至5月,渠县降水偏少,旱情给福城村水稻栽插带来严峻挑战。尽管福城村紧邻三八水库,但水库里的水无法直接通过水渠流进田里,农田蓄不上水,全村的插秧进度大大落后于往年同期。“三八水库的取名源自三板镇和原八庙乡(现巨光乡八庙社区),八庙社区位于三八水库低干渠侧,只需要开闸,水就能流到八庙;我们位于高干渠侧,需要将水抽进水渠,才能流到村里。”何晓华说道。
“村里的水渠是20世纪修建的土渠,由于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出现了垮塌、堵塞。4月初,我们带领村民抢挖水渠,争取在插秧前将水渠修通,用抽水机从水库抽水灌溉。”何晓华说。
“我们向镇领导汇报这一方案后,镇领导立即向县委、县政府汇报,申请特事特办,允许先安装变压器和抽水设施,后续再补办相关用电手续。”何晓华说,目前旱情已得到缓解,村民们正加快水稻抢播抢种。(何双将 冯津榕 严衡玬 李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