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5月15日,“让世界看见巴文化”暨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在宣汉县普光镇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举办。
当天,来自川渝陕鄂黔五省(市)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从业人员汇聚巴人故里——宣汉,共商巴文化保护传承与区域协同发展大计。
作为巴文化核心区域的宣汉,如何让沉睡千年的“巴文化”慢慢苏醒?
近年来,宣汉县围绕打造“全国巴文化高地”目标,深入开展“文旅消费提振年”行动,在巴文化考古发掘和研究转化上狠下功夫,推动巴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持续擦亮“中国巴文化之乡”品牌。
守好文化根脉——
让文脉“传”下去
一座博物馆,穿越时光,联通古今;一件青铜器,斗转星移,传承文明;一部史诗剧,荡气回肠,一梦千年。
在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兵器、礼器、生活用器等500余件文物静静摆放在陈列柜里,无声地诉说着古代巴人的传奇,游客们在文物面前久久驻足,感受着古巴文明的灿烂辉煌。
这些精美的文物皆出土于罗家坝遗址。自1999年首次发掘以来,罗家坝遗址已开展9次考古发掘,累计出土青铜器、陶器和玉石器等珍贵文物超3000件(目前参与定级的文物中,一级文物9件),涵盖新石器时代、东周及秦汉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石器等。目前,宣汉县已启动罗家坝遗址第十次考古勘探,力争通过更深入的考古发掘破解巴文化未解之谜。
“20多年前,我就来到这片土地,对罗家坝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的文物从根本上筑牢了巴文化根基。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罗家坝遗址及周边区域考古勘探调查力度,探明重要遗迹分布位置,力争出土更多有研究价值的文物遗存,从实物上支撑推动巴文化高地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罗家坝遗址考古队原队长陈卫东告诉记者。
文物不仅是历史绝唱,也是时代回响。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文物?宣汉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守好文化根脉,把文脉传下去。
近年来,宣汉县全力落实四川省委“深化巴文化等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工作要求,依托丰富的巴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巴文化挖掘传承活动,以打造全国巴文化高地为目标,积极支持罗家坝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抓好巴文化研究阐释,挖掘巴文化的丰富内涵。
同时,该县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共同研究巴文化内涵及衍生;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重庆巴人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川渝地区巴蜀文化研究与交流;承办了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相关学术研讨会,达成了“罗家坝遗址是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的“宣汉共识”,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等部门联合编辑出版《宣汉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研究》《寻巴觅賨—宣汉罗家坝遗址出土文物选粹》等书籍,对罗家坝遗址以及罗家坝遗址出土的文物进行全面的研究阐释。
“接下来,我们将以申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契机,继续躬耕巴文化内涵,加强罗家坝遗址保护展示,将罗家坝建成全国独具特色的巴文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据宣汉县文体旅游局局长陈欢介绍,该县还携手泛巴区域各地共商共建巴文化区域协同发展联盟,有力推动巴文化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利用和产业创新,助力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
创新传承方式——
让文物“活”起来
“呜……”当低沉的牛角号声响起,沉浸式实景剧《罗家坝记忆》在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外的露天舞台上演,远古巴人缓缓走到台前,把一个个狩猎、攻战、采桑等文物纹饰变为实景,让人置身于古代巴人时期,近距离感受巴人文化。
据了解,《罗家坝记忆》是围绕水陆攻战纹铜豆、巴国图语印章、铜带鞘双剑3件珍贵文物,编创的沉浸式实景剧,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叙事,用演绎的方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遗址公园从“文物展示”向“文化体验”升级。
同样地,今年清明节期间,巴山大峡谷景区做了一个大胆的创新尝试,让原本在剧场的“巴王”“巴后”等《梦回巴国》里的角色走进景区的山水之间,以沉浸式演艺方式重现远古巴人春祈盛典。
“我们对远古巴国文物的活化利用是对巴文化最好的保护。我们创新推出‘祈福巴山万物共生’大型沉浸式实景互动演艺,一个个文物上的场景变为实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巴文化的魅力。”巴山大峡谷景区相关负责人向鲜明告诉记者。
一个个“新”故事、“新”场景,既是宣汉创新传承方式,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真实写照,也是宣汉建设巴文化高地、促进文化全面繁荣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宣汉立足巴文化资源和产品,创新传承方式,推动巴文化活化利用。持续开展巴文化科幻主题推介会、巴文化主题展、“让世界看见巴文化”等系列活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破圈出彩;深挖巴文化IP价值,先后开发特色文创产品30余项,丰富巴文化内涵。举办“让文化传承飞入寻常百姓家”系列活动,相继开展了巴文化考古发掘体验课、巴文化文物修复小课堂、巴文化与公众考古等研学课程,举办文创课堂及社教活动75场。
激活文化资源——
让文化“火”起来
如今,在宣汉,一幅幅流韵焕彩的巴文化画卷正缓缓展开。“五一”期间,在巴山大峡谷景区,《巴山迎客山河共生》《梦回巴国》《沉浸式巴山土家婚俗非遗秀》等节目,形成景区演艺产品的三驾马车,激活了当地巴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五一期间,我们景区接待游客12.12万人次,门票收入459.63万元,分别增长了11.7%、11.6%。”向鲜明笑着说道,“通过对巴文化的深度挖掘,文旅消费有了新业态,景区越来越火爆了。”
如今,正冲刺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巴山大峡谷,通过“巴文化芯片”串联景区各景点,打造独特的品牌体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融合发展名片、巴文化活态传承高地,让游客“游巴山、赏巴景、品巴味、看巴戏、购巴物、遇巴人,共话巴山夜雨时”。
文化“火”起来,才能带动老百姓“富”起来。既是巴山土家民俗艺术团的负责人,又是当地酒店老板的黄金美,深有感触。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我们酒店就供不应求,现在景区经常开展巴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更是人气爆棚,酒店的收入也比往年提升不少。”黄金美笑着说道。10余年来,黄金美带领团队不断地收集、挖掘和创作,成功编排了《巴人钱棍舞起来》和非遗表演《薅草锣鼓》等40余个歌舞节目,扛起了传承和弘扬宣汉巴文化的职责和使命。
近年来,宣汉以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为目标,创新合作模式,联合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之力激活文化价值,奋力让巴文化走向世界。(符艳 张平 周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