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宣汉,群山叠翠,药香弥漫。走进龙泉土家族乡的木香种植基地,连片的药材在微风中摇曳,药农们正忙着采收;在大成镇的蜀宣花牛养殖场,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蜀宣花牛悠闲地嚼着草料,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打包着即将销往全国的牛肉产品。
这里,是宣汉县——一个依托“牛药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闯出新天地的山区县。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禀赋,不仅让“蜀宣花牛”和“宣黄连”等品牌声名远扬,更让万千农户鼓了腰包、富了日子。
“牛劲十足”
三产融合打造“南方第一牛”
“哞——”清晨的薄雾中,大成镇马滩村的蜀宣花牛种牛场传来阵阵牛鸣。场内,上千头毛色油亮、体型健硕的蜀宣花牛正享受着自动化投喂系统的“早餐”。养殖户刘钦国一边查看牛群健康状况,一边笑着算账:“去年我家托管了20头牛,年底分红赚了5万多元,比打工强多了!”
宣汉县是全国商品牛基地县,牛出栏总量位居全省农区第一位,牛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亿元。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源于一场“从资源到品牌”的蜕变。
作为农业大县,宣汉峰城玉米享誉全省,该县积极探索秸秆饲料化利用新途径,引领撬动各类资本发展优质牧草产业,形成了绿色循环发展的产业链。县委、县政府瞄准产业资源优势,先后出台《加快牛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每年投入1500万元专项资金,整合涉农资金超13亿元,建成肉牛规模化养殖场228家,肉牛存栏量达15.7万头,出栏量达9.5万头。在政策撬动下,四川缘满集团等龙头企业落地生根,建成蜀宣花牛种牛场、育肥基地、农作物秸秆加工、有机肥加工厂等全产业链项目,带动全县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超9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25%。
“我们的蜀宣花牛可是‘科技牛’!”宣汉县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赵益元自豪地说。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省畜科院深度合作,全县建成牛人工授精站33个,良种覆盖率达100%。2023年,“蜀宣花牛”跻身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畜牧类)品牌百强,产品远销上海、福建等10余省市,年出栏量突破9万头。在宣汉,游客不仅能了解蜀宣花牛的培育历程,还能体验牛肉加工、牛文化主题餐厅,真正实现“养牛+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
“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薪金,入股有股金,养殖赚现金,咱农民成了‘四金’农民!”马滩村村民李满元感慨。通过“牛寄养”“牛托管”等创新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带动养牛农户年增收超1万元,示范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2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4.6%,一条“政府搭台、企业引领、农民参与”的共富之路越走越坚实。
“药香四溢”
深山种出“致富花”
从蓬勃发展的牛产业转向宣汉北部山区,又是另一番火热景象。在海拔1200余米的龙泉土家族乡厚朴种植基地,层层山坡上,碗口粗的厚朴树挺拔而立,药农们正忙着剥取树皮。“这厚朴皮是中药材里的‘黄金’,一吨能卖2万多!”高架村3组村民王福均擦着汗,脸上满是笑意。
宣汉县素有“药物之乡”的美誉,中药材年综合产值达18亿元。如何让深山里的药材变成“致富良方”?宣汉的答案是:标准化种植、品牌化经营、全链条发展。
“我们这儿‘七山二水一分田’,却是种药材的宝地!”厂溪镇天麻种植户夏毅指着自家的土地介绍。依托独特的地源条件和立体气候,宣汉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26万亩,培育木香、黄连、厚朴等70余个品种,其中“五大万亩示范片”年产量超2万吨。龙泉乡6万亩木香基地更是全国最大单体种植区,当地正在创建“中国木香之乡”。
在宣汉琦云药业的中药饮片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将新鲜药材加工成精致的小包装饮片。“过去卖原料,一吨赚几百块;现在做深加工,利润翻了几番!”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作为全县唯一通过GMP认证的药企,琦云药业拥有12个国药准字号产品,中药饮片年产量达400种,其中辛夷鼻炎丸畅销全国28个省份,年销售额增长超30%。龙森药业、百里峡等企业则聚焦初加工,年处理药材超万吨,带动全县药材“走出去”。
“专家手把手教种植,企业保底收购,咱心里踏实!”石铁乡寺坪村黄精种植户袁书怀说。宣汉县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合作,每年开展百场技术培训,惠及药农5万人次。同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企业统一供种、指导、收购,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分红等多渠道增收。通过琦云药业、龙森中药业、百里峡中药材、四川仲泰、达州川汉等企业,吸纳农户就近务工,带动农民变身药材工人,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季节性用工岗位2万个以上,人均务工年收入达1万余元,切实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五产共进”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靠山吃山”到“靠山富山”,宣汉县用牛产业的“硬实力”和中药材的“软黄金”,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不仅如此,近年来,宣汉县大力发展“牛药菌茶果”五大特色农业产业,推动特色农业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域开花”。2024年,该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0亿元,其中五大产业产值超27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在东乡街道红界村,曾经的荒山坡披上了“绿装”,漫山茶树翠嫩欲滴,既保生态又增效益;在天生镇进步社区,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撑起了群众增收的“致富伞”;在大成镇瓦窑村,秸秆收储中心与肉牛养殖场毗邻而建,形成“秸秆—饲料—有机肥”绿色循环链;在庙安镇八庙村,脆李产业园与乡村旅游线路串联,游客既能赏花摘李,又能品尝特色美食……
“下一步,我们要让特色农产品‘宣汉品牌’走得更远!”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冲信心满满。根据规划,全县将加快建设秦巴山区中药材资源保护区,推动“宣黄连”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同时,打造“蜀宣花牛”百亿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和美画卷,正在宣汉大地徐徐展开。(孙伟 张平 周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