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明月山脉雾气弥漫,一架警用无人机掠过川渝边界。山脚下的长岭镇夜市依然人声鼎沸,烧烤摊主老薛看着巡逻警车驶过,笑着对熟客说:“现在做买卖到天亮都不怕,大家尽管放心。”
这个地处川渝“万达开(万州、达州、开州)”前沿小城的开江县,正以“子夜警务”为针,串联起创新实践“边界警务”“低空警务”“生态警务”“园区警务”等民生实事,在巴山蜀水间编织出一张精密的社会治理网。
民生警务
守护城乡安宁
“在民警的帮助下,居然还‘赚了’一头牛。”长岭镇山溪口村的薛老三有一未拴绳的“散养”黄牛,牛儿早晨出入山林吃草、傍晚自返牛棚习以为常。前不久,粗心的他发现牛儿竟数夜未归,急忙拨通山下堂弟(烧烤摊老板老薛)电话,想法找回。
老薛与夜间巡逻的派出所民警交流后,民警派出“空中警察”,精准定位其住宅,采用热成像技术,快速扫描周边区域,不到10分钟,便在800米外的邻村(重庆万州)山林拍到了疑似两头黄牛的影像。经现场确认,属薛老三走丢的黄牛,因其临产,居然多了一只小牛崽。
近年来,开江公安整合派出所、特巡警、交警三股力量,联动村组网格员、商户联防队、平安志愿者三支队伍,依托N个智慧警务终端,构建所队联勤、区域联防、警种联打、平安联盟、部门联调、应急联动新格局,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在夜间夜娱、夜购、夜食、夜学等消费集中区,全力打造“夜经济”平安氛围。
“守护好每个子夜的安宁,就管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我们就像钟表匠,把治安防控的齿轮咬合进城市脉动。”开江县政府副县长、公安局局长熊安如此比喻。推行“子夜警务”以来,夜间可防性案件下降41%,夜间经济规模逆势增长27%。
携手共建
打破边界壁垒
以长岭镇为中心的川渝毗邻区域,共享“一山一水一路”。明月山脉的大梁山有5个乡镇19个行政村相连,邻里纠纷在所难免;作为嘉陵江上游的南河,水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快速出川的渝巫路,从长岭镇出发,5分钟以内便可到达重庆区域。流动人口多,人员复杂,由此产生的矛盾纠纷也就随之而来,辖区警务工作挑战巨大。
长岭镇山溪口村老支书黄学斌清楚记得:3年前的大梁山界碑旁,两边村民“越界”放羊引发冲突,因双边派出所缺乏有效的联勤联动联处机制,存在不少堵点与卡点,最后闹到县里才解决。
如何高效化解“跨界”矛盾纠纷,将两地“两张皮”编织进一张社会治理网,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必答题”。
开江公安结合辖区地域特点,抓实区域协作警务,联合毗邻派出所推动机制建设、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全面融合,打造了“边界警务”这一品牌。
“川渝边界民警定期联动、定期联勤、定期联调,从曾经的‘各管一片’到如今的‘携手共进’实现了大转变。”长岭镇派出所指导员陈磊说。
如今,这个曾令人头疼的跨区域治理难点地带,矗立着川渝首个联勤警务站——两地民警共享着同一张“电子沙盘”,屏幕上跳动的光点实时显示着19个行政村的治安动态。
编织精密网格
服务基层治理
构建边界巡防“共同体”,巧弄全域治理“绣花针”。
为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档升级,开江公安巡逻布控重点区域,精细管控重点对象,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在搭建的多方联动协作平台基础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警心围着民意转。
不断优化“一站式”“一条龙”绿色服务通道,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辟网上咨询、受理、审批等服务新途径,不断打造窗口服务新形象,实现“零距离”接触,真正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今年以来,先后为行动不便的群众上门办理公安业务100余次,预约办理各类事项150余次,特事特办30余人次。
从明月山脉到嘉陵江畔,从物理边界到数字云端,开江的治理创新始终围绕“民生”二字落笔。
开江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大屏显示着一组新数据:群众安全感满意度99.2%,跨界协同事项办理效率提升300%。“你看这些光点,每一个都是我们守护平安的承诺,我们夜航的坐标,永远精准锚定在民生需求。”熊安说。(闫军 何努 徐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