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达州“决胜十四五、冲刺三千亿”的关键征程上,市委书记邵革军强调,要“保持‘马到功成’的坚韧和执着,用心用情托起人民群众妥妥的幸福”,这既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达州以实干作答、用成效说话的民生承诺。当下,达州正以城镇污水治理攻坚为切入点,在民生答卷上写下掷地有声的注脚——从机器轰鸣的建设现场到惠及万家的水质改善,从“挂图作战”的项目推进到“枝叶关情”的细节考量,处处彰显着“马到必成、成必惠民”的实干担当。
攻坚拔寨,让民生工程“落地有声”。污水治理是城市发展的“里子工程”,更是检验民生温度的“试金石”。通川区魏兴污水处理工程(二期)现场,100余名工人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进主体施工,项目建成后日处理能力达1万吨,将彻底破解魏家河上游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行难题,为通川经开区工业废水处理装上“安全阀”。开江县城区污水治理工程同样火力全开,普安片区支线管网敷设已完成220米,预计4月25日前全面竣工,8个雨污管网建设项目同步推进,精准攻克雨污分流不彻底、管网混接错接等“城市顽疾”。这些项目的快速推进,正是达州“马上去办、赶紧去办”的生动实践:自2023年攻坚行动启动以来,全市已完成80个项目建设,累计投资64.68亿元,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65.5万吨/日,乡镇污水处理率达70%,用“看得见的速度”换来了“摸得着的水质”。
枝叶关情,让民生细节“温暖可触”。民生工程的价值,在于“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达州在污水治理中始终坚持“商量着办、参与着办”,既算“发展账”更算“民生账”。通川区魏兴项目施工中,主动优化管网敷设路线,避开居民出行高峰时段作业,将施工影响降到最低;开江县在老旧小区雨污管网改造中,同步开展路面修复和绿化提升,让“地下工程”带动“地上美颜”。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施工哲学,正是市委书记邵革军强调的“统筹好污水管网施工的进度、节奏和效率,尽最大努力减少对人民群众出行造成的不便”的具体落实。更值得关注的是,达州正积极争取省级政策支持,探索破解“握手楼”安全隐患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民生工程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
久久为功,让民生福祉“永续生长”。民生幸福不是一时之功,而是系统谋划、长效惠民的持续发力。达州污水治理的“后半篇文章”,早已超越单一工程建设:通川区魏兴污水处理厂与工业园区规划同步推进,实现工业废水“专管专治”,为绿色发展留足环境容量;开江县将雨污管网改造与城市内涝治理结合,从“治污”到“防涝”再到“提质”,构建起城乡水环境治理的闭环体系。这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布局,正是“马到功成”的深层内涵——既着眼于当下“解决问题”,更致力于长远“筑牢根基”。当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与乡村振兴、园区发展同频共振,当水质达标与群众获得感同步提升,民生工程便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从污水治理的“攻坚战场”到民生幸福的“温暖画卷”,达州的实践印证:唯有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才能让发展成果更有“质感”。当前,达州正以“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70%以上”的坚定承诺,在文化品牌塑造、交通提质、危旧房改造等更多民生领域“挂图作战”。这既是对“马到功成”实劲的延续,更是对“人民至上”初心的坚守——当每一项民生工程都成为群众幸福的“支点”,当每一次攻坚突破都化作城市发展的“阶梯”,我们必将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中,绘就更多温暖人心的民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