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方大达钢新厂区揭牌仪式在达州东部经开区举行。从此,这家始建于1958年的钢铁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方大达钢的搬迁,不仅仅是单体企业的升级,更撬动了达州产业格局的重构。当老工业装上“新引擎”,达州正以产业投资为笔,在川东北大地书写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答卷。
方大达钢动力厂崭新的办公室里,袁彬正在整理刚从老厂区搬过来的生活、办公用品。储物柜里,一个浅黄色的搪瓷饭盅特别醒目。这是1997年企业300立方米高炉开炉后给员工们发放的纪念品,已经陪伴了袁彬近30年。饭盅被袁彬保养得很好,几乎看不出岁月流逝的痕迹。
“我是1997年8月进的达钢,有幸见证了300立方米高炉开炉,一进来企业就给我发了这个纪念品。那个时候老达钢逐渐迈入了最红火的时代,工艺在不断优化,企业效益还可以,福利也还可以,每次端着这个盅盅,我就感觉自己端的是‘铁饭碗’。”袁彬说。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再硬的“铁饭碗”也终有被打破的一天。回溯达钢60多年历程,从一家地方小厂起步,逐步发展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成为达州工业的脊梁。但进入新时代,环保标准提升、城市规划调整、钢铁产能区域竞争加剧,达钢老厂区逐渐被城市包围,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改造升级空间受限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面临着“不搬难生存,搬则需破茧”的困境。
方大达钢搬迁项目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何亚飞告诉记者,过去10年,达钢搬迁方案几易其稿,难就难在三重制约:一是产能指标置换复杂;二是百亿级投资的资金筹措;三是职工的安置转型。直到2020年加入方大集团,达州市委、市政府成立搬迁专班强力推进,才让搬迁梦照进现实。自2022年6月28日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历时两年多完成了新达钢建设。
自4月1日新厂区揭牌后,方大达钢已具备全面投入生产的条件。记者在方大达钢轧钢厂双高棒车间看到,企业全新引进的智能化设备“焊牌机器人”已运用于生产。据车间工人介绍,“焊牌机器人”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双目摄像头视觉系统识别成品钢材包装端面,并选取合适的钢筋末端焊接标牌。和传统的人工焊牌相比,不但能够确保标牌准确固定、避免人工错漏,也让企业用工成本降低不少。
像“焊牌机器人”这样的智能设备,在方大达钢并不少见。新厂区异地搬迁后,方大达钢借鉴国内钢铁企业先进的智能制造建设经验,对“装备、工艺、节能环保、产品优化”等各环节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通过“五级系统架构”设计,实现三级及以上信息化系统之间的数据全面贯通。全流程数据以数字化驱动精益生产,杜绝“跑、冒、滴、漏”,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据方大达钢大数据中心主任魏峰川介绍,新达钢将运用数字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建设了一套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生产管控一体化、经营管控一体化平台,实现了生产、管理环节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集成了管理服务,提高了管理效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达钢搬迁升级项目是四川省100个重大产业项目之一,也是达州市“一号工程”,当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阵痛遭遇百年变局,达州的选择果断而清晰。传统工业的转型是达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则是实现绿色、生态工业的关键。达州鲜明“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导向,在招引正达凯、蜂巢能源、赣锋锂业等相关新型制造企业的同时,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合作,先后搭建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等联合创新平台,聚焦产教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共性技术攻关,加速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市经信局局长肖启文介绍,达州打好政策、资金、技术组合拳,以“智改数转”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目前已整合省市工业发展资金上亿元,10余家重点企业通过“智改数转”,生产效益提高15%以上,1家企业被工信部授予“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下一步,达州将打造5到10家国省示范企业,为全市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魏磊 姚兰 刘强 郑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