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贵如金。抢抓春茶销售旺季,目前我们已接到大批茶叶订单……”近段时间,在浙江安吉大山坞白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将一批批优质白茶打包装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备受市场青睐的茶叶,其实是跨越千山万水,来自渠县卷硐镇逢春村西云雾山上的茶业生产基地。
渠县现有茶园面积6550亩,茶产量306吨,年产值3亿元,有规模茶企2家、村级合作社1家,面积、产量排在全市第4位。
品质茶:
匠心传承守得云雾香
4月2日,沿着蜿蜒山路驱车至西云雾山上的四川蜀凰白茶生产基地,沿途都是背着空茶篓下山的茶工。摇下车窗,春寒侵骨。
“近段时间气温低,山上茶树出芽慢,采收的节奏也跟着慢了下来。等到气温回暖,再加快采摘进程。”四川蜀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潮勇向大家解释。
“这种突兀的降温对茶叶品质有影响吗?”随行中有人提出疑问。
“好茶不怕等。低温虽然会推迟茶树发芽,但也会冻死一些害虫,总体来说对茶叶生产是有利的。”跟随盛潮勇脚步走进白茶基地,嫩色芽芯还如米粒般儿大小。
安吉白茶是“低温敏感型”茶叶,是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茶树,属绿茶类。温度低于23摄氏度时,茶树枝头长出的嫩叶色白如玉。制后冲泡,叶底也呈现玉白色,所以被称为白茶。
“种了40余年的茶,从开发培育、试种再到规模化种植,我们一家三代人都和白茶紧密相连。”盛潮勇说,1981年8月,他的父亲盛振乾当时是一名茶技员,从一株白茶母树上剪下一丛枝条进行培育、扦插,十年培育、十年推广,让家里茶企成为安吉县的龙头品牌。2017年,盛潮勇经同乡介绍,在渠县卷硐镇逢春村觅得一种植白茶的山清水秀之地,3个月时间就种下600余亩白茶,成功扩张了安吉白茶版图。
“好茶出自高山,云雾茶在全国很多,但云雾白茶却很少,渠县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盛潮勇说,“这个地方生态环境好,气候适宜,种出来的茶叶泡上一壶,汤色清澈、透亮,鲜味十足,香气高而持久,深受茶客们喜爱。今年3月20日正式开采,头茬茶在渠县售价为6000元/斤,清明前采摘的精品茶叶售价在3800元以上/斤。”
如今,在云雾山上,盛潮勇已经种下3000余亩茶树,年产茶叶2万斤,年产值1000余万元,创立四川蜀凰白茶品牌。
富民茶:
绿叶生金惠万家
受云雾山照拂,在渠县,与蜀凰白茶并驾齐驱的还有秀岭春天的绿茶。
“采茶哟……”当日下午1时许,在位于渠县龙潭镇龙寨村渠县秀岭春天茶叶基地内,阳光穿过林木漫射在嫩芽上,茶农们三五成群,背着竹篓穿行于茶垄间,手指在茶树枝间轻快翻飞,一叶叶新绿被尽数收入篓中。
“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大量茶农闻讯而来,这里面既有山下的村民,也有从大竹、广安赶过来的采茶人。我们给他们提供住宿饮食,按月结算工钱,双方已经形成了默契。”四川秀岭春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志国说。
“每天早上6点多起来采茶,一天可以采两三斤。去年采了十多天,挣了2000余元,所以今年又来务工。”64岁的渠县渠北镇双桥村村民黄高琼说。
“目前,我们基地内有采茶工人130余名,采茶半个月,产量9000斤。”据杨志国介绍,秀岭春天占地总面积12000余亩,种植茶叶3200余亩,有绿茶、红茶两条加工生产线,年生产能力8万斤,实现产值3200余万元,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每逢春茶采摘季,秀岭春天茶园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游客慕名而来。紧抓这一发展机遇,秀岭春天以高山茶园、优良的生态等资源及茶文化为依托,紧扣“茶叶基地+体验式休闲+康养度假”的茶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开展游览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体验、禅茶康养等旅游活动,发展成集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禅茶康养、山地避暑、丛林探险、亲子游学、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2020年1月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近年来,渠县立足本县实际,因地制宜优化品种布局拓市场,在稳定原有的川中小叶种基础上,花大力气引进浙江安吉“白叶一号”“奶白茶”,让品种更新走在了茶叶销售市场的前面。坚持常规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生产创新相结合,以技术实施为基础,以设施建设为引擎,以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向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业态发展。依托巴山青区域品牌,推广茶叶生产、加工、包装标准化技术规程,实施空气、土壤、水三项达标工程,采取分期分批、逐步转化、全部优化办法,协助茶企开展和推进有机茶园建设力度。充分挖掘产业潜能,以有机茶园、生产、加工等基地为载体,与市县文旅部门、教育部门,各级作协、诗协、民俗文化协会、摄协等携手合作,每年举办采摘节、品茶、民歌会、采风、大奖赛、颁奖会等活动。与院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依托县内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研究开发出红茶、有机茶、桂花茶、茉莉花茶、蜡梅花茶、栀子花茶等产品,丰富茶产业品种,延伸茶产业链条,增加茶产业附加值。全县茶产业呈现出有市场、有创新、有科技、有链条的发展格局。渠县特色农产品发展中心特经科科长孙松林介绍:“近几年,我们对全县3000余亩茶园进行优化改造,实现优质绿茶亩产200斤以上,增产约40%,成为全县特色农产品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
巍巍云雾绿潮涌,深山处处茶韵浓。渠县以思路换出路,将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实现生态与发展、富裕与美丽双赢,完成从“小茶叶”到“大茶业”的华丽转身。(王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