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川区以“提升治理精度、拓展参与广度、强化保障力度”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农村面貌的华丽蝶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人居环境答卷”。
提升治理精度:
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施策”
通川区坚持问题导向,以“绣花功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精细化治理。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实施分类施策、精准治理,形成了“一村一策”“一户一方案”的工作格局。
在磐石镇盐井坝村,当地创新推行“三色管理法”,对农户庭院环境进行“绿黄红”三色评定,绿色代表“清洁户”,黄色代表“一般户”,红色代表“待改进户”,每月动态更新并公示。通过精准识别问题户、重点帮扶困难户,该村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红色户清零,绿色户占比从最初的42%提升至89%。
东岳镇则依托智慧治理平台,为辖区11个村(社区)安装智能监控设备37套,建立“线上巡查+线下整改”机制。2024年累计发现并整改乱堆乱放、污水横流等问题1303个,整改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60%以上。该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科技赋能让人居环境治理更加精准高效,过去靠人力巡查一周才能发现的问题,现在系统自动识别只需几分钟。”
数据显示,通过精细化治理,通川区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平均整改周期从7天缩短至2.5天,群众满意度测评得分从2021年的86.2分跃升至2024年的96.8分。
拓展参与广度:
从“政府独唱”到“全民合唱”
通川区创新工作机制,构建起“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实现了人居环境整治从“群众看”到“群众干”的转变。
在北山镇铁佛村,村民议事会每月召开“环境整治听证会”,让群众自己提需求、定标准、评效果。该村创新设立“环境积分超市”,村民可通过参与垃圾清理、庭院美化等行动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2024年,全村累计兑换积分12.6万分,相当于减少垃圾随意丢弃行为2300余次。村民李大爷笑着说:“现在大家都争着打扫房前屋后,既美了家园,又得了实惠。”
青宁镇则发动辖区企业开展“认领一公里”活动,13家企业包干镇域内主要道路的环境维护工作。云门天寨茶业公司投入5万元对包干路段进行绿化美化,公司负责人表示,“环境好了,我们的茶叶品牌也跟着增值,这是双赢。”据统计,通过社会力量参与,通川区2024年新增农村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是2023的2.3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川区还组建了由退休干部、乡贤、学生等组成的“环境监督员”队伍,目前全区共有登记在册监督员627名,2024年累计反馈问题并推动整改1852条,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移动探头”。
强化保障力度:
从“零星投入”到“系统支撑”
通川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资金、制度、激励等方面打出组合拳,为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坚实支撑。
在资金投入上,区财政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2024年增长至6500万元,年均增幅达52.6%。同时创新“财政奖补+村集体投入+农户自筹”的多元筹资模式,梓桐镇两河村通过这种模式筹集资金83万元,完成村道硬化4.2公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2处。
人才保障上,通川区实施“技术人才下乡”计划,组建由综合行政执法、住建、环保、农业等领域组成的服务团,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2024年累计下乡服务498人次,解决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垃圾分类处理等技术难题142个。复兴镇凤舞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江感慨地说:“专家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科学设置垃圾投放点,现在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从以前的不到50%提高到了现在的90%以上。”
通过“三度”工作法的深入实施,通川区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转变。(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