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稻渔园区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苎麻、白茶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建成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四川蜀水稻虾产业研究院挂牌……2024年,大竹县全面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序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以产业为基,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乡村运营破题起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强力支撑。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4年,大竹县坚决落实粮食生产党政同责要求,将粮油稳产增产摆在首要位置,牢牢稳固粮食安全“压舱石”。
大竹县严防“非农化”,遏制“非粮化”,动态管控撂荒地,抗旱救灾,防虫减灾;全力推进粮油种植,围绕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等粮油作物全力打造高产示范片,建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135”、水稻“254”、玉米“144”示范区,改造提升蔬菜种植面积,巩固提升高山有机蔬菜基地。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主要粮油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在75%以上。开展农机机电提灌站建设,推动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硬化田间道路和田间耕作道。加强农机服务能力,科学引进智能型、复合型农机新机具,促进农机农艺有效融合。
同时,大竹县推动现代种业提质增效,开展水稻、玉米、油菜品种展示,农作物展示评价现场观摩会等。聚焦重大品种推广,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推介适合大竹县种植的水稻、玉米、油菜品种27个,推广品种千亩示范片。在稳定种子产能基础上,持续提升种子质量,培育创建大竹水稻优势品牌,推进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发展特色农业
近日,走进位于大竹县经开区的四川亚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纱线纺织车间,宽敞明亮的厂房内自动化纺织设备排列整齐、高效运转,工人们正各司其职开展生产,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大竹县苎麻产业的“龙头”企业,四川亚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涵盖苎麻种植、脱胶、长麻纺、短纺(混纺)、织布以及服装生产等多个环节。近一年来,企业新增数百台织布机,大幅提升生产印染织布产能。这也标志着大竹县苎麻产业进一步“聚链成势”,基本形成了苎麻种植、脱胶、纺纱、织布、服装全产业链。
除了企业扩产提能外,大竹县还通过苎麻种植基地扩面品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升级等措施夯实产业根基。首届中国(大竹)苎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既展示了大竹县产业发展成果,也为苎麻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大竹县还积极实施各类措施,支持苎麻品改扩种、收储保供、科技研发等环节,进一步强化产业链韧性。
不只是苎麻产业,2024年以来,大竹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白茶产业研发新式茶饮系列产品,产品结构得到丰富,茶叶综合利用率得到提升。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推广平田养殖模式,“秦巴山区稻渔生态种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推广与示范”取得关键突破,石桥铺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一期千余亩基地建成投产,1万余亩稻虾田改造成功。持续发展中药材产业,大力种植金槐、黄精、油樟等30个品种。通过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延链发展、联农增收,构建起以“稻麻茶竹椿虾”六张名片为主、“粮畜蔬果渔”为辅的建设路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不断壮大。
稳步推进乡村建设
如今,每逢假日,大竹县乌木镇广子村总是热闹非凡,周边游客纷至沓来,“赶村”新时尚正随着乌木镇广子村的发展,悄然流行开来。广子村的蝶变是大竹县稳步推进乡村建设的缩影。
2024年,大竹县致力于建设“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三美”未来乡村,从乡村运营改革切入,在乌木镇率先开展运营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将广子村、乌木村、堡子村部分区域纳入乡村运营改革试验田,成立大竹县乌木乡村运营改革实验田委员会及四川广竹乡村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统筹推进运营工作。通过改造升级,广子村已取得4项重要成效:打造出优美的田园生态,拥有丰富的乡村业态,形成稳定增收的常态,开创智慧治理的形态。将乡村运营改革作为关键突破口,目前,大竹县乌木镇正在不断挖掘乡村潜力,创新运营模式,拓展产业链条,让乡村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民众。
2024年,大竹县高度重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召集相关职能职责部门,全面梳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任务,形成《2024年度宜居宜业建设任务清单》。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行“模版化+清单式”工作模式,确保2024所改厕任务全面高质量的完成。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做好垃圾分类,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的收运处置模式,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推动村容村貌全面提升。(兰楯 吴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