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通川区紧紧围绕“教育强区”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稳步实施师资建设,优化学校布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持续深化“红烛党建”
党风廉政建设走深走实
5年来,通川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走深走实。常态化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讲党史·赛党课”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带头“晒课亮课”。持续深化“红烛党建”行动,打造了5个市级“红烛党建”示范党组织、3个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8人被确定为达州市“红烛党建带头人”培育对象,30余人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12人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同时,有效规范全区52所公办学校党组织设置,持续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走深走实。
通川区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以念好“四字诀”抓细落实青少年学“四史”,开展“红喇叭、红板报、红显屏”党员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净化校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办学条件提档优化
教育公平更加均衡
高起点、高标准打造达高中江湾城校区,通川区二小巴山学校、通川区七小龙山学校等新学校相继建成投用,江陵、碑庙等学校教师周转房竣工使用……5年来,通川区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教育总投入达35亿余元,新增学位19540个。持续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合理布局、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项目。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不断缩小,“择校热”降温、“大班额”缓解。
5年来,通川区累计发放各类保障资金1.4亿元,资助困难学生23万余人次。实施遗漏补发机制,每学期执行常规资助、动态资助两个批次预算;实施纠错停发、退回机制,在资助过程中发现不该资助且尚未发放的及时停发,已发放的要求退回资金。抓好“五个精准”,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做到人性化;资助评议环节精准,做到规范化;资金预算保障精准,做到科学化;帮扶措施落实精准,做到精细化;资助资金发放精准,做到高效化,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师资力量全面提升
教育质量再攀高峰
5年来,通川区城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教育部首批“双名计划”王仕斌名校长工作室落户通川区,集团化办学格局全面形成,名师名校的引领带动效应加速显现,累计获得全国、省级教育奖项(案例)500余项,基础教育获部级精品课11节。
“引育留”三位一体协同发力,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共计51场,招聘引进各类人才800余名,其中引进教育类高层次人才140名,针对紧缺学科、薄弱学科招聘优秀教师660余名。不断加强人才引进服务保障力度,及时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安居、子女入学、职称评审等问题。加大对优秀教师的表扬奖励力度,构建引领教师终身发展荣誉制度,充分激发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依托培训主线,利用高校优质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对区域教师进行全覆盖提高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建立完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和长效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落实到位,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教育改革全面加强
特色教育更加鲜明
5年来,通川区“双减”工作持续深入推进落实,全面推行“托管+拓展”“5+2”课后服务模式,积极构建“2+x”课后服务内容体系,“一校一案”课后服务全覆盖,积极推广实施“无作业日”活动,让“书包不回家”。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深入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坚持公益普惠方向、推进幼儿园集团化发展改革试点”,强化“青少年科技教育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智慧教育改革,逐步构建“五项培训、四级研修、四步进阶、六大活动、三层三带”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区域整体推进模式。
5年来,通川区成功承办全省、全市后勤资助、劳动教育、青少年机器人(普及组)等现场会,成功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3所、足球特色幼儿园14所。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先进经验做法获得全国推广。
5年来,通川区建设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7个,劳动实践基地55个。科技教育工作连续多年荣获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组织优秀单位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数量居全省前列。(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