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万源市始终坚持“教育强市、教育兴市”发展战略,抢抓托底性帮扶契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推进,加快推动万源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补短擦亮教育“新底色”
万源市以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着力点,对标推动学校基础建设补短升级。5年来,多途径争取资金8.9亿元,实施项目385个。万源中学白沙校区、向前小学、未来小学、罗家湾幼儿园、城北幼儿园和机关幼儿园现代城分园6所学校建成投用,改扩建校舍8万余平方米,增加高中阶段学位5200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8000个,幼儿园学位1500个。
万源市先后出台《万源市教育三年提质行动实施方案》《支持万源中学突破性发展》等配套文件,每年配套专项资金5500万元,用于领航学校建设,加快品牌学校建设。万源中学成功创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引领型)普通高中”,万源市花楼学校创建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万源市先后创建四川省义务教育领航学校、四川省级示范幼儿园等省级示范学校6所,达州市级示范学校15所。
万源市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基础补短板的重点,投入9600余万元,建成覆盖全市的教育城域网、教育数据中心,更换升级450套多媒体教学系统(班班通)、新建19间精品互动录播教室和800套常态化录播教室。
抢抓托底性帮扶机遇改善办学条件,达州市69所优质学校结对帮扶万源市74所学校,争取达州市结对帮扶资金1100余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1120万元,添置教学一体机110台、改建运动场6300余平方米,获赠价值300余万元的学生课桌、教师办公桌等教育器材。
聚焦师资淬炼提质“新力量”
万源市高度重视教育人才招引工作,出台《万源市教育人才“团圆工程”方案》,对符合条件的教育人才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帮助本土人才回乡任教。通过公开招聘、特岗教师招聘、公费师范生招录等方式招录教师724人,并通过“国培”“省培”“东西部教育协作”“托底性帮扶计划”等项目实现了新进教师的全员培训。
万源市以强化名师建设为抓手,辐射带动雁阵梯队培养,争取四川省名师工作室建站9个,承建达州市名师工作室4个,组建本级名师工作室29个。在成都建立“巴山名师”培训基地3个,选派300余名教师到基地跟岗学习。采取名师“反哺”方式,举办“巴山名师”周末课堂,培训学校领导干部420余人次、学科骨干1200余名、乡村教师4600余人次。培养正高级教师14人、省级特级教师9人,165名教师获得省市级表扬。
万源市将教研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抓手,实施全员公开课、解读新课标、作业设计“三个一”系列活动,将学科赛课活动打造成教师加速成长的锻炼平台。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达州市支教团队30人及本级名优骨干教师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手把手指导教学工作。组织开展跨区县教研活动295次,选派教师到帮扶学校跟岗学习503人次。5年间,在达州市级以上各类赛课中获奖168人次,完成省市级课题58个、教育成果1200余个。
聚焦“五育”催生发展“新特色”
万源市出台深化“五育”并举系列配套制度,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党建及思政教师工作机制。深入挖掘战史陈列馆、烈士陵园、李家俊故居、花萼地质博物馆、富硒科普馆、巴山茶史馆等教育基地资源,加大红色文化、忠孝文化、富硒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承。
以“奔跑校园”建设为引领,推动“一生一特长、一校一特色”,先后承办达州市级学生运动赛会4期,组织参加省市赛会12次,成功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2所、特色篮球学校2所。组建了达州市唯一的书法名师工作室,创建中华诗词教学示范学校3所、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所、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3所。
依托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厚植特色,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工作举措,将劳动教育纳入青少年培养全过程。创建达州市级劳动教育研学基地3个,市本级基地5个,因地制宜开发出种植、竹编、木工、石头画、扎染、泥塑等劳动实践类课程36门,聘请能工巧匠、民间手艺人等社会兼职教师38人,校外实践基地先后开发出“富硒绿茶制作”“富硒科普探秘”“黑鸡美食制作”等特色劳动精品课程20余门,先后组织8.6万名学生参加劳动研学。
回望过往,扬帆破浪;展望未来,步伐铿锵。万源市将主动站位达州建设“区域教育中心”战略支点,笃定“教育强市”目标,坚持“红城教育、质量为王”发展思路,高标准打造名校、名师,高质量推进强基、强校、强师、强教、强生“五大”行动,打造更高质量、更有特色、更多亮点、更加澎湃的红城教育新生态,全力打造全省欠发达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板”。(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