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现有中小学82所,幼儿园119所,学科类培训机构4个,高教助学机构2个;公办在职教职工5800余人,在校学生近10.8万人。
5年来,达川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擦亮“学在达川”品牌。
“优”字当头全力保障服务质效
5年来,达川区全力推动资金、项目等资源向教育倾斜,加快推进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大班额全面化解,普惠、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惠及全区人民。
科学调整校点布局,积极探索小规模学校“邻校代管”模式,先后投入资金7.8亿元,累计撤并农村中小学19所、教学点87个,新(改)建校舍46所,新增学位1.4万个,有效化解农村学校“小而散”、城区学校“大校额”问题,办学条件持续优化。
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率先组建教育城域网,打造“三个网络课堂”,新配置智慧黑板933套,建成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用”的信息化教学系统,实现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全省教育教学资源规模化应用试点区。
全面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营养餐大宗食材集中招标采购、统一购置学生餐具,全区营养改善计划中的每餐“两荤一素一汤”达成率100%,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实现食堂管理操作可视化、流程规范化,全力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实”字为要全力提升师资素养
5年来,达川区把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构建“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新格局。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红烛党建”为引领,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三德”主题教育,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党建引领下,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持续巩固。
深化学区制改革,依托6大学区、15个学校联盟,推行“八统一”办学机制,大力推进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编制周转池”,实行学区内教师岗编适度分离,鼓励教师跨校任教,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促进教师资源整合优化,加快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保障教师合理配置、有序流动,共同发展。
构建区域“三级联动”教研体系,依托62个“三名”工作室,遴选48名兼职特约教研员,持续开展“乡村教师跟岗学”“达川教师成渝学”“天天公开课·人人亮真功”等活动,强化教学环节点评、反馈,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近年来,培育省级卓越校长工作室6个、名师工作室2个,217名教师获省级以上奖励,21件教学作品入围部级遴选,4节精品课入选“部级优课”。达川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人格魅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真心点赞。
“先”字引领全力促进内涵发展
5年来,达川区坚持“在干中争取支持,在干中抢占先机”,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奋力推动达川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特色教育,创新开设戏剧、书法、国画、足球、曲棍球等特色课程20余种,积极推进“法门武术”“何氏剪纸”等非遗文化进校园,建成国家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所、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7所,涌现出“黄麻纸制作、翻山铰子、校园影视”等一大批特色标杆项目,1680余名师生获得国、省才艺大赛奖项。
健全“1+5+N”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和“三随机”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将党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管理及质量评价等纳入教师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实现“学校、课堂、教师、学生、社会”等5大类17项具体指标“数据化”,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活力。2024年,达川高考、中考分别实现“十一连升”“七连升”,其中高考包揽全市理科前三甲,勇夺全省理科第二名,创造32年来全市理科最好成绩。
率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行“1+5+N”发展机制,着力构建“‘家—校—医—社’四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近年来,累计投入1500万元,建成1个区级示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39个心理健康辅导室。《我塑我家》等20余堂课程、10余个课题荣获国家、省市奖项,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达川区教育系统将锚定“建区域教育中心、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坚持把教育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的“生命线”、把“五育”并举作为学生成才的“长远线”、把综合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牵引线”,全力实施“资源聚合、队伍提能、特色创建、质量振兴、师德铸魂、安全固本”六大行动,推动达川教育全面创一流、全市当先进、全省有影响,让达川教育之花更加绚丽绽放,成为“老家达县·宜美达川”的靓丽名片。(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