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复耕正忙。达州高新区斌郎街道桥坝社区的一大片撂荒地如今变成了阡陌纵横的口粮地,桥坝社区书记助理龙海霞经常组织志愿者来此参加复耕复种……
橙黄时节,硕果满枝。达川区赵家镇石垭村支部书记助理邓益灿非常忙碌,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摘果打包,只为将村民家的爱媛果冻橙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变现……
乡村振兴,人是关键。开江县普安镇筒车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夏源每天忙着向返乡民工介绍“万亩粮油”产业,宣传返乡创业政策,帮忙算“经济账”“家庭账”……
在全市乡村振兴第一线,活跃着一群年轻面孔,他们脸上虽然带有一丝青涩,但显得沉稳、内敛,在乡村治理中敢担当,在产业发展中显作为,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好评。
他们通过“千名学子定制培养计划”成为村级后备力量。为了乡村之变,带着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振兴产业。
贡献青春之力
乡村治理中敢担当
实施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是重要根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需要一支靠得住、下得去、留得下、干得好的年轻干部队伍,在纷繁治理任务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冲锋在前、逆行而上。
从农村中来,往农村中去。2019年,就读于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楚波加入“千名学子定制培养计划”。2022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到万源市玉带乡农业指导中心,被组织派往玉带村担任驻村干部。
“老辈子,雨大路滑,学校那边已经安排好了,娃儿在学校有吃有住,我们尽快把路清出来,大家放心回家哈!”2024年7月12日,达州遭遇暴雨袭击,万源市玉带乡玉带村青冈林处出现山体滑坡,主干道被垮塌的巨石损毁,山体存在再次垮塌风险,不少村民仍冒险翻越垮塌路段接送孩子。得知消息后,楚波立即组织村干部到垮塌地点疏散围观群众,清理塌方山体,劝导学生家长返家,杜绝安全事故发生。“村民们是淳朴的,打交道久了,越来越有种被需要的感觉。”楚波说,“在基层工作,一定要有宁听人骂、不听人哭的觉悟,认真倾听每一个诉求,用心办好每一件事情,才能成为群众的知心人。”
龙海霞,一位从小生活在城市却毅然选择扎根基层的犟丫头。2021年11月,她完成乡村振兴课程班学习后,经组织安排担任桥坝社区书记助理。为了全面掌握村情民意,她每天走家串户摸排情况,详细记录每户村民的家庭情况和所想所盼,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拾获信心,懵懂“菜鸟”完成了人生蜕变。如今,龙海霞已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组织撂荒地复耕复种志愿活动成为她的日常工作,最近圆满完成了29亩油菜种植任务。
“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我盼着这里变成油菜花海,吸引达城市民前来打卡和消费。”龙海霞望着起垄的油菜地,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皮特伍略子是一位来自美丽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周边人对他的评价是谦逊、好学、肯干。2021年秋天,他完成乡村振兴课程班学习后,受组织安排担任达州东部经开区麻柳镇春申君村主任助理,并一直致力于春申君村及周边的污染治理、废弃物管理和环保教育,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群众打交道。他说:“做群众工作,脸皮要厚,嘴皮也要厚,即使村民不耐烦、不情愿,也要面对面把宣传做好,把道理讲透,让村民逐渐提高环保意识,持续推动环境治理。”
贡献青春之智
产业发展中显身手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抓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群众稳定增收,需要一批爱农村、懂农业、有技术、能吃苦的有志青年参与其中,有效突破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缺人才、缺技术瓶颈。
达川区赵家镇盛产爱媛果冻橙,被誉为“中国爱媛之乡”。但是,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每年都会出现滞销的情况。22岁小伙邓益灿于2023年从乡村振兴学院毕业后,被组织安排到石垭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如何拓宽水果销路成为他心中的头等大事。经过两个月走访调研,他毅然决定创立灵泽扶摇农产品工作室,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当地应季果蔬。
经过精心筹备,第一场直播于今年3月30日开播。“当天售卖的是香椿和血橙,有2000多人进入直播间,成交了100余单。”邓益灿回忆,村民看着自家农产品通过网络卖出去,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非常兴奋。最近,他正忙于网上直播售卖爱媛、血橙、脐橙等水果,直播间人气更旺了,订单更多了。
谈到乡村产业,宣汉县五宝镇回龙寨村主任助理吴建感慨颇多。2020年夏天,就读于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吴建被派至宣汉县南坝镇沙湾社区驻村实践。在驻村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一边向村民学习生产技术和田间管理经验,一边运用自己所学指导村民进行科学育种和生态种植,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庄稼医生”。
2021年10月,吴建来到回龙寨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边协助村支两委做好日常工作,一边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优势发展中药材种植。经过3年努力,如今回龙寨村许多人家都种植中药材,村民的钱包鼓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将来,还要在修建乡村公路、整治村容村貌、发展集体产业方面不断探索,争取有更大作为。”吴建说。
何韩国和吴建是同届学员,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2021年6月,何韩国从乡村振兴学院毕业回到家乡达川区石梯镇铧厂沟村。他和团队整合了村里的闲置农机具,购置了无人机、耕地机、收割机等,成立了达州市川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推动现代农用机械社会化服务。
何韩国告诉记者,之前为50亩地喷洒农药至少需要5个工人背着药桶忙碌一整天才能完成,还容易出现重喷、漏喷。而现在用植保无人机,一个人两个小时就能喷完50亩地,还节省30%左右农药,人力和农资成本大幅降低,合作社很快得到大家认可,业务也越来越多。
下一步,何韩国将积极推动村委会成立合作社,整合村里撂荒地和闲置土地,推行土地托管、统一经营,既盘活农业资源,又发展集体经济,更让村民多一份收益。“只要我们坚持干,乡村振兴一定能实现!”
创新培养路径
打造新型村级“带头人”
何为“千名学子定制培养计划”?“简单地说,就是面向在校大学生定制培养一批农村发展急需、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留得住、扎下根的‘永久牌’乡村干部队伍。”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负责人告诉记者。
回忆起项目启动实施时全市基层干部状况,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部长袁勇我记忆犹新。2018年7月,在市委组织部统筹组织下,袁勇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展了为期7天的基层调研,乡村干部“年龄大、学历低、示范弱”是此次调研最直观的感受,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本土化村级“带头人”队伍成为达州乡村振兴的破题之策。
2018年9月,市委组织部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启动实施“千名学子定制培养计划”,开设“乡村振兴课程班”,面向在校大学生定制培养村后备干部。2021年4月,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挂牌达州乡村振兴学院。
据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祥介绍,学院开发了村务管理、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业经营等20余门精品课程,采取“大一基础班+大二精英班+大三驻村实践”培养模式,根据学员表现和现实需要梯次筛选、递进培养、优中选优,定制培养新型“三农”人才。该做法获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吸引川渝两地3021人参与学习,1137人选择扎根达州乡村创业,180人选择下沉基层服务群众……“千名学子定制培养计划”通过7年接续努力,引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广袤乡村,悄然改变着巴山渠水乡村人才结构,为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新动能。(楚亮 张靖 汤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