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聚焦民营企业“结构性”短板突出、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创新实施“三大行动”,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行动
做好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稳步加强全市科技创新基础建设。大竹天使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宣汉微玻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省级创新平台相继获批,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
做优企业培育。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小微企业提质升级的梯度培育格局。通过建成投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导促进一批等方式,大力推进小微企业上规升级,构建企业梯度培育库。邀请专家围绕政策程序、重点难点等集中开展申报辅导,提高培育成功率。今年,新增规上企业33户,新认定并通过复核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3户、总数达104户。
做实资金扶持。出台《达州市提升民营企业发展质量十三条措施》等政策,对首次成功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四川民营企业100强”(均包括分行业)榜单的企业分别给予8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成功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给予20万元资金奖励。
实施“产业技术攻关”行动
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聚焦达州市“3+3+N”产业集群,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供给模式,以科技项目引领支撑,全面开展产业技术攻关。2023年立项支持“高效高比表面积材料用离心制造玻璃纤维棉成果转化项目”等3个项目,项目资金达569万元。今年,已围绕“七大”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启动实施“四大”资源开发利用首批科技专项。
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修订《达州市“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紧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科技前沿,推动天然气精细化工、锂钾探矿技术、玄武岩纤维后制品开发等重大产业领域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落地转化与产业化。2023年,成功立项《丘陵山区农机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创制应用》等项目2项,财政支持经费240万元,撬动企业投资近600万元。今年,已征集需求5项,正落实财政支持。
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全力建强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今年,征集科技技术需求超100项,成功转移能源化工、新材料等技术成果12项。积极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成功立项14项,争取资金1560万元,充分挖掘科技成果,登记各类科技成果10余项,积极开展技术合同交易填报工作,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7亿元。
实施“智改数转提效”行动
开展诊断评估及培训工作。依托国家“智改数转”诊断平台,开展规上制造业企业线上诊断,遴选50—100家转型需求迫切、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滚动实施“智改数转”一对一线下诊断评估,帮助企业厘清路径和方向,加快推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目前已完成诊断企业320户。组织重点企业和园区外出考察学习,组织运营商、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等三方机构上门调研,为园区、企业解读政策,答疑解惑。
推动本地服务商及平台入库。经过调研摸排梳理,建立本地“智改数转”服务商和平台资源库。今年共征集到8家“智改数转”服务商、2个“智改数转”网络平台,基本覆盖基础电信服务、自动化设备供应商、企业管理系统信息化等类别。
激发企业积极性。出台《加快2024年工业恢复增加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对投入超过50万元的“智改数转”项目给予实际投入5%的补贴,单个项目奖补最高不超过50万元,以鼓励企业开展“智改数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今年全市企业报送储备项目163个,选送25个项目申报省级“智改数转”切块资金,通过审核20个,已确定获得8837万元项目切块资金。(刘岸 潘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