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雨过后,渠县大义乡锣尔村的百亩梯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与周边的村落、古树、青山掩映生姿。锣尔顶高山大米品牌经营者刘超琼行走在田埂上例行巡田,自从尝到了高质量农业的甜头后,她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未来,计划来年将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一倍。
锣尔村海拔800多米,昼夜温差大,土质肥沃、富含有机物质,这些自然条件为大米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大义乡巧妙抓住这一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独具品质和风味的特色大米——锣尔顶高山大米。
刘超琼是一位返乡创业人员,2023年,面对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经过与乡党委多次沟通和实地考察后,她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流转100余亩撂荒多年的土地,致力于种植高品质的水稻,打造独具特色的高山稻米产业。
“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大片土地闲置,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刘超琼把乡土情怀转化成实际行动,为家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但没有水稻种植经验、缺乏劳动力、交通不便等因素却让她无从下手。“你只负责后期加工和销售,前期种植工作都交给我们来办。”乡党委书记李林海给刘超琼吃了颗定心丸。
在乡党委支持下,刘超琼于今年4月成立了渠县大义锣尔顶生态大米家庭农场,先后投资30余万元,聘请附近村民全程参与撂荒地整治、幼苗培养、插秧、田间管理及后续稻米加工工作。为提升水稻品质,刘超琼还多次到达川区米城乡等知名高山水稻产区交流学习。同时,她积极向村里的种粮老手求教,不断汲取经验,优化种植技术。
进入7月份,在水稻秧苗生长的关键期,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给秧苗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仅靠村里的几个堰塘远远满足不了灌溉需求。“可不能让秧苗渴死啊!”刘超琼心急如焚。
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村党支部书记燕金山立即召集全村青壮劳动力,从邻村找来10余台水泵抽水灌溉,展开“救稻”行动。他们先选好一处地点安装抽水机和管子,然后到山下把小溪沟的水抽到最高处的水塘里,再依次将水抽到下面的稻田里。为保障灌溉作业顺利进行,整整1个多月里,不少村民除了吃饭睡觉,不管白天怎么热,都坚持穿梭在田埂上查看稻田蓄水情况,直至深夜才回家休息。就这样,山坡上的100亩稻田“喝”足了水,战胜了高温干旱,长势喜人。
9月初,锣尔顶高山大米迎来大丰收,核心产区年产出稻谷6万多斤,全年实现产值60万余元,为村集体增收8万余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5000余元。
走进渠县大义锣尔顶生态大米家庭农场的生产车间,浓郁的稻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忙着对大米进行脱壳、筛选、挑拣、打包、封装,经过多道烦琐而细致的流程,高山大米完成了从原料到成品的蜕变。刘超琼告诉记者,从谷子入库,到剥壳再到米粒的筛选,全是手工制作,其目的是保持大米原汁原味的口感。
如今,锣尔顶大米因其软、糯、香、甜等特点,已成为周边中高端大米市场的热门产品,还远销广东、福建等地,仅在中秋和国庆期间,成品米销量已超过半数,深受消费者喜爱。通过对锣尔顶大米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品质化的打造,提升了渠县北部乡镇海拔400米以上、1万余亩高山稻谷的附加值,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激发了种植户的热情,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