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宣汉县公安局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推动林区与景区的融合共治,构建了具有宣汉特色的川渝边界地区生态警务运行机制,形成了“集约高效、务实管用”的生态安全保护网。
深度融合精心布局
宣汉县位于川渝陕三省(市)的交界地带,这里不仅生态资源丰富,还拥有62.14%的森林覆盖率。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宣汉县大力发展林旅融合产业,先后孕育了包括巴山大峡谷在内的11个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1个国家森林公园,荣获“天府旅游名县”“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旅游百强县”等多项荣誉。
面对林业与旅游业融合这一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宣汉公安采取深度融合策略,精心规划并实施“川渝边界地区生态警务”工作,着力解决警力有限与生态安全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
宣汉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陈刚表示,鉴于警力资源的限制,我们针对林区景区地处省市边界,有人员跨省流动、无人区面积大、管理触角不够长的治安特点,坚定地按照公安机关“主战主防”的实战化职能体系建设要求,构建了以“队—所—点(站)”三级公安基层圈层防控治理体系为核心的川渝边界地区生态警务运行机制。核心理念在于:依托森林警察大队的专业能力作为主要的行动力量,承担案件侦办任务;而派出所则作为预防的主力,负责线索的核实及协助执法办案工作。此外,通过增设川渝警务联勤点(站)等新创警务工作平台,确保能够迅速作出反应,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完善制度形成合力
宣汉公安在落实其核心理念、追求“务实管用”的实践探索中,秉承“加强协作、整合力量,保护为先、共治共享”的原则,持续创制和完善了警务联席会制度、合作协同制度、共建共享制度,以推动川渝边界地区生态警务在全县落地生根。
警务联席会制度。基于川渝地区的警务协作等机制,建立川渝毗邻地区县级公安机关联席会议。与重庆城口县、开州区等周边区县签订警务合作协议4份,明确共建、共防、共管、共商等事项。
合作协同制度。依托联勤点(站)作为工作阵地,推行以公安部门为主导,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督、农业林业、检察院、文旅等部门以及巴山生态义警队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1+N+X”工作合作模式,实现问题的联合排查、勤务的联动执行、风险的联合控制。
共建共享制度。景区取消物理边界,开放林区路网,使得邻近重庆开州等地的居民也能享受到旅游开发的红利;整合各地的装备、物资和技术人员资源,实现统一调度和行动,以确保在应急处置时道路畅通无阻,装备配备得当,空中无人机运行有序;举办边界区域森林防火等紧急演练,以畅通联动机制,提升协同作战的效率。
今年1月1日至10月25日,宣汉县在实施相关制度后,共查处了29起涉及森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刑事案件,这一数字较过去五年有显著下降。同时,该县还成功实现了5年内无刑事类失火案件、自然保护区内无涉林重大刑事案件、景区无安全事故发生。
构建平台提供支撑
为了确保相关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宣汉县公安局抓紧实施“专业+机制+大数据”这一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机遇,进一步构建并强化了“一警牵动全局、全局支撑一警”的工作平台。基于这一平台,宣汉公安推行了专案联动主战、常态化联合主治以及重点联勤主防的工作策略。
“涉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案件通常没有明确的受害者,缺乏报案人,因此发现线索主要依赖我们自己。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寻找线索办案,将耗费大量人力,且效率提升困难。”宣汉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队长鲁稷介绍,借助现行的办案模式和公安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识别涉嫌非法狩猎和滥伐林木的嫌疑人,并对其犯罪风险进行评估,进而为案件侦查提供有力支持。
在工作平台建设方面,宣汉县公安局建成了大巴山南麓(杨柳池)川渝警务联勤站,并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如一键报警系统;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了临时或长期的检查卡点,并组建了由“林业警长+生态警务联络官+巴山生态义警队”组成的联勤队伍,常态化地执行林区巡查、防火检查、治安巡防等任务;川渝两地在边界重点区域共同建设并共享智能感知设备,构建了一个布局科学、点位完备、体系完整的边界职能防控网络。
在工作运行模式方面,宣汉县公安局在突发案事件时,会第一时间启动专案联动主战模式,开展预警、抓捕、侦办等工作,严厉打击非法狩猎、捕捞、电毒鱼等犯罪行为。在旅游旺季和森林防火高风险期,启动重点联勤主防模式,组织公安牵头的巡防队伍,在关键区域值守和巡逻,执行治安和秩序维护,提高警力效率。在旅游淡季和森林防火低风险期,实施常态化联合主治模式,开展大数据模型预警分析以及治安、服务、生态保护和隐患排查整治。
据统计,自运行川渝边界地区生态警务以来,宣汉县林区景区的处警时间平均缩短了30%,同时矛盾纠纷和案件的发生率也下降了30%。森林、野生动物和火灾警情案件总数减少,警务人员管事率、打击防范及管控能力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有效增强。(闫军 徐冬 叶向东 祝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