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清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近日,记者来到开江县甘棠镇转洞桥村,村民彭小兰指着她家门前的生活垃圾投放点介绍说,以前垃圾清理间隔长,味儿有点大,现在垃圾每天定点、定时收集清运,环境提升了不少。
村民房前屋后环境整治这件事的办结,源于开江县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行动。开江不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基层一线和群众身边,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全力在基层治理、执法执勤、服务群众中主动作为、担当有为,推动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城乡面貌实现新变化,城乡品质实现新提升。
听取民声
多方调研问需于民
“现在反映问题方便多了,不仅可以通过线下镇(村)上组织的院坝会、座谈会等方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普安镇宝塔坝村村民陶大文说,他通过线上平台反映的“未拴养犬、流浪犬只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得到了迅速响应。
开江公安局联合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深入推进宣传教育、集中治理、养犬登记等工作,推动犬只管理规范长效。
如今,全县免疫犬只数量超1万只,城市限养区已办理犬证361本,整治工作成果显著,有力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开江坚持调研选题“小切口”,精准聚焦重点领域问题,集中开展“大梳理、大走访、大调查、大征集”四大活动,通过群众网络投票,并研究审定,将“路面破损、道路狭窄、危桥问题”“井盖、人行砖等市政设施差问题”“路灯安装需求量与现有设施量不匹配问题”等纳入开江县10件集中整治事项,对应出台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目标、具体措施、责任单位,推动一件件为民实事落地、一项项工作见到实效。
创新方法
科技手段高效作业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都市中,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的血脉,其健康与顺畅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的整体形象。
市政基础设施维护不可或缺。开江利用无人机、智能监控等高科技手段,结合人工细致检查,实现对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照明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无死角监控。在维护作业中采用“人工+机械”的协同作业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维护任务,灵活调配专业施工队伍与先进机械设备,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与施工质量,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开江县住建局局长范赟介绍说,他们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采用新型重型井盖替代传统井盖,显著提高了井盖的抗压性、耐腐蚀性和使用寿命,还有效降低了因井盖破损导致的安全事故风险,提升市政设施整体性能的同时,也展现了开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创新力。
目前,县住建局建立完善的巡查与维修工作台账制度,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分类整理,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维修计划,确保市政设施的高效运行。
聚焦关切
真抓实干为民纾困
为民办事、为民造福。在聚焦解决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开江县先从群众最关切、最棘手的问题入手,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整治计划。
“路面破损、道路狭窄、危桥问题”的专项整治,是一场关系到群众出行的“迫切战”,时间急任务重。
开江明确各参与部门和乡镇街道的职责任务,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上至县级部门,下至村(社区),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解决整治中的问题。
“省道S201(普灵路)乌鸦桥桥梁主体架设及沿线设施已于5月完成施工,提前数月竣工赢得群众点赞。”开江交运局局长袁刚介绍,交运局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七公开”制度,推行“一桥一隧一档”制度,严把“五道关口”,确保工程质量。
此外,开江开通33条预约响应式客运线路,增开“金通工程”专线8条,降低收费标准。推进养护市场化改革,设立公益性岗位,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降低种养殖产业的运输成本,促进“路衍经济”发展。
民生小事不小“视”。开江县委书记庞佑成表示,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就能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