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充电设施的完善已经成为推动绿色出行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满足市民对便捷充电的需求,2024年,我市将新建公(专)用充电桩1000个,到2025年,全市充电桩数量将超2万个,形成车桩相适、运行高效、布局合理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体系。
制定规划强引领
今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达州市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达州市中心城区充换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达州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为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明方向,明晰部门职责、建设标准、审批流程等事项,理顺管理机制。
“这些政策的出台明确了规划布局,有利于建设企业对接供需,有的放矢建设充电桩,明确了审批、建设流程,避免了企业‘走弯路’,同时明确了管理职责,避免了‘推诿扯皮’。”达州市能源产业发展局运行调度科负责人符胜说道。
分类施策重实效
在通川区凤翎社区,充电桩建设企业工作人员正在实地踏勘,规划建设慢充桩,破解小区充电难题。
据了解,今年将在凤翎社区等老旧小区协调建设10个慢充桩,结合危旧房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及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探索采用“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共享充电模式或引入三方“统建统服”等模式,统筹推进既有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全年预计新增居民小区充电桩超200个。
针对景区等充电桩薄弱区域,市能源局联合文旅部门开展3次推介会,加快各类旅游景区、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镇名村等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今年预计新增景区充电桩超30个。
根据市政、公交、出租、道路客运、物流等专用车辆充电需求,布局建设专用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强推进公共机构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今年既有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车位覆盖率达到14%。同时,推动具备条件的专用充电设施适度有序向社会开放共享。今年3月1日起,市公交公司调控中心,莲花湖、徐家坝、七河路公交首末站部分充电桩错峰面向出租车、网约车、私家车等社会车辆开放。
数字赋能促提升
今年以来,我市建成投运达州市智慧充电桩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督促363个充电站、2591个充电桩接入省充电基础设施监管平台“川逸充”,及时准确展示充电桩布局区位、运行状态、空余负荷、服务标准等信息,为用户提供最优选择。
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对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政策、规划布局、实施动态及专项整治行动等进行宣传,及时跟进报道工作重点和工作成效,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切实提升群众对电动汽车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服务保障聚合力
规范充电服务收费,开展充电服务市场整治,充电桩服务实现明码标价,平均服务费用约为0.4元/度,同比下降20%。同时,严格落实“充电基础设施产权分界点至电网的配套接网工程由电网企业承担费用”。
此外,鼓励充电服务专业化发展,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场所、不同类型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特点,推动建立委托代建、自建自用、随车配建等多元化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方式,支持专业化企业开展充电设施运营管理,提高充电设施利用效率及安全管理水平。鼓励充电设施经营企业与社区、商超、影院等深化合作,通过为用户提供餐饮、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综合附加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综合收益。(李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