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轻拂,凤凰山上脆李青绿,目之所及是瓜果丰收的动人图景;山下农田,玉米秋收正忙,整洁的农户院落里欢声一片……田畴沃野正以最朴实的方式,生动展示着通川区乡村振兴的亮丽答卷。
新征程,新起点,新使命。脱贫之后的成果如何巩固?近年来,通川区坚定走好“城乡融合、全域振兴”路径,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环境整治等方面发力,成功入围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荣获中国西部百强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全省农经工作显著地区、全省乡村水务示范县等国省荣誉。
聚焦产业发展
助力群众增收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这两天,在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李子园里,正在采摘晚熟李的村民们十分忙碌。另一边,双鱼湖社区党委书记金家忠也来到了李子园区,时时跟进正在打造的“中华李村”项目。
“我们等李子采摘完之后,项目就要开始提速了。现在主要建设停车场、公共厕所和李子展览馆等基础设施,还要对辅道、生产道路进行提升,毕竟每年来旅游的人也多,经常堵车。”据金家忠介绍,今年爆火的彩绘民居“果岭彩虹”项目也是“中华李村”的重要部分,该项目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对通川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我们正有效整合涉农项目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于青脆李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基地、种植大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提升,区财政每年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中安排100万元,用于青脆李宣传推介、品牌创建、科研创新、技术推广、特色农产品政策性保险等。”通川脆李提质增效工作专班组长李征坤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将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打造通川青脆李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通川脆李产业。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两年,通川区以乡村振兴“1+6+N”总体规划为引领,深入实施“1线2片18村100点”示范试点建设,着力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带两环三廊四片N点”(“一带”指以安云乡、金石镇沿线为主线,打造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两环”指建成磐石镇、青宁镇2个乡村振兴核心示范区;“三廊”指建设碑庙农耕文化走廊、梓桐红色文化走廊、北山诗歌文化走廊;“四片”指打造罗江生态宜居、蒲家特色产业、江陵产村相融、双龙生态保护4个特色乡村振兴示范片;“N点”指打造“N”个散点示范)发展格局已初步成形。
村集体经济壮起来,村民口袋才能鼓起来。在做强村集体经济中,通川区瞄准优势特色产业、优秀乡土人才、优良要素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构建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深入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推进“引进业主共同发展、村集体自主发展”等多点突破模式,引领村集体经济走上快速稳步发展之路。
同时,不断创新模式促增收,指导行政村(社区)立足资源资产和地理区位特点,探索形成“自主经营谋增收、资金入股稳增长、资源合作创双赢、居间服务拓路径、租赁经营固发展、组合发展抗风险”等六种发展路径,全区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预计今年年底将突破1500万元,超100万元的行政村达2个。
优化人居环境
提升乡村颜值
走进东岳镇凤凰村,笔直的村道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道路两边的墙画色彩绚丽,与花草树木相互映衬,一幅村美、业兴、人和的动人画卷在山乡大地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通川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建设多姿多彩美丽乡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通川区持续推行农村户厕改造“3341”模式,严格厕屋“九有”标准,创新实行“首厕过关”,高质量改造户厕3.6万余座,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57%。
同时,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场镇、聚居点、农户”三级分类治理模式,“厕污共治”全域推广,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覆盖,聚居点“MBBR+人工湿地”污水治理系统有效运行。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抓“颜值”,还得抓“气质”。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通川区着力激发并改变了村民们旧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走进磐石镇谭家沟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庄、错落有致的房屋。村道上,村民王于成正在清理路边的黄叶和尘土。作为村里名副其实的“热心人”,每次村里的志愿活动,他都会积极主动参加。
“打扫卫生可以积分,参加谭家沟的公益事业,一样可以积分。我希望谭家沟村的每个公民积极投入这项工作,让环境更美好。”磐石镇谭家沟村村民王于成说。
王于成口中的积分,是谭家沟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在乡村治理上积极探索,创新推行的村规民约“积分制”。“积分制”主要对群众日常行为和参与乡村事务情况进行量化积分,并根据积分结果给予相应激励或约束。村民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参与“积分制”,提升村民对公共村务的参与感,让乡村治理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为乡村治理注入了“一股活水”。
村容整、民风淳,乡村才能美。为切实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通川区健全完善“一核四治”乡村治理模式,试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持续推广“六老六长”等经验做法,全域运用“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村(社区)平台上星率100%,有五星村庄186个、四星村庄19个,平台上星率和干群活跃人数排名长期位居全国第1。持续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文明新风培育行动,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常态防返贫监测
做好脱贫保障
8月16日下午,通川区召开2024年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部署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推进会。会上,解读了《通川区2024年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通川区将防返贫监测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常态化、长效化推进,通过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全区无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致贫,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各位老乡,可以把这个政策好好看一下,如果有符合条件的,可以通过拨打上面的电话,申报为防返贫监测对象……”在磐石镇盐井坝村的吴家大院内,防返贫监测工作人员正为村民详细讲解防返贫监测对象的申报条件,通过定期筛查、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并识别因灾因病、产业失败、就业不稳等原因导致的返贫致贫风险户,确保监测对象精准识别、应纳尽纳。同时,强化基层网格化管理,发挥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等一线力量作用,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防返贫监测这项工作我们一直在常态开展。经过村民自主申报和上级信息反馈下来,村上就专门召开线索会议,然后入户进行核算,核算有几个子女,经营性收入有多少,财产性收入是怎么样的。如果符合纳入条件,我们就进行公示,然后进行评议,向上级部门进行推送。”磐石镇盐井坝村驻村第一书记曾小力说。
为确保防返贫监测工作取得实效,通川区建立了完善的后续跟踪管理机制。对已纳入监测帮扶的对象,定期开展回访评估,掌握其生产生活状况及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及时调整优化帮扶措施。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其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稳定脱贫。
近年来,通川区通过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工作,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防贫体系,建立完善了防止返贫监测网格管理、风险发现、快速识别、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和工作奖惩考核等六大机制,为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全区通过日常排查,农户自主申报,区级风险线索推送排查,共新增监测对象68户184人。截至今年7月,全区监测对象累计风险消除52户156人。通过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全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通川区农业农村局巩固发展股股长何永刚说。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喜悦;乡村,正走出铿锵的步伐。新居传来阵阵欢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村铺通条条坦途,产业兴旺人人增收……在通川大地上,处处可见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新图景。通川区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切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再上新台阶。(杨洁 谭楚甲)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