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肥沃田野上,各类作物长势旺盛;一个个乡村产业里,各类人才百花齐放;一个个乡村聚落中,邻里关系友善和睦……田畴沃野尽“丰”景,生动展示了达州高新区乡村振兴的亮丽答卷。
近年来,达州高新区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抓好产业发展、人才保障、乡风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辖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幅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乡村振兴“诗意图景”映入眼帘。
抓产业
拓宽发展路径
特色产业能不断提升农业综合能力,有效带动农民拓展增收致富途径。如何让特色产业更“特”更“优”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走进金垭镇三峡村李子种植基地,数百亩连片种植的李子树果满枝头,村民们穿梭在林间忙着采摘成熟的李子。
2016年,为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三峡村利用“土地流转+种植大户+基地务工”模式,变农户分散式种植为规模化发展,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经过8年时间的发展,三峡村李子基地由最初的50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800余亩,年产量超10万斤,凤凰李成为了当地的名片。
在斌郎街道红花村生态甲鱼养殖基地,一只只甲鱼肌肉紧实,爪子锋利,欲挣脱渔网逃走,可谓是“野性十足”。2018年,红花村利用本村20万元扶贫资金建立了红花村生态甲鱼养殖基地,基地占地15亩,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走进幺塘乡新民村 6组浅水湾户外营地,干净整洁的道路蜿蜒通向远方,独具特色的建筑错落有致,山水映衬其间。每天,这里都会迎接大量达城市民前来休闲游玩。作为幺塘乡重点招商引资文旅项目,浅水湾户外营地将原有生态元素作为特色,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一头连着农村的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幸福生活。近年来,达州高新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核心支撑,将区位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有效带动乡村地区拓展增收致富渠道。目前,达州高新区围绕苎麻、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了多元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振兴硕果累累。
留人才
激发产业活力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是最关键的“领头羊”,让更多人才返回乡村发光发热,是广大农村群众的呼唤。
两个月前,在达州高新区河市镇金滩村金银花产业基地,成片的金银花刚刚完成采摘。“我是土生土长的河市镇人,一直都想回家乡发展。”金银花产业基地负责人孙君说。202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孙君萌生了返乡创业发展种植业的想法。在调研河市镇的产业后,最终选定发展金银花产业,并在金滩村流转300余亩撂荒地建设种植基地。
“现在我们基地金银花年亩产已经超过500斤,利润很可观。从创业之初到现在,我们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都得到了父老乡亲与河市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孙君介绍,在金银花的种植过程中,河市镇多次派遣农技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并积极联系药材公司,帮助拓宽销路。如今,随着基地的逐渐壮大,孙君也为更多当地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
像孙君这样回乡创业的“新农人”在达州高新区还有很多,他们正如“星星之火”,为达州高新区乡村振兴事业聚起“燎原之势”。
据了解,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在乡村聚集,达州高新区高度重视返乡创业工作,将推进返乡创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同时,依托“一村一项目”发展战略,组织各乡镇积极申报返乡创业项目,建好返乡创业产业“储备库”,为有返乡创业意向人才提供产业指引。
在此基础上,达州高新区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引领、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工作原则,从人才招引、平台搭建、本土培养等方面出发,积极为各种乡村振兴回乡人才提供各类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创业扶持,并按照“底数清、情况清、需求清”的要求,建立返乡创业“人才库”,确保为每一名返乡人才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保障。
塑正气
培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的另一方面是乡风文明。乡村风气如何,关键要看如何引、如何带、如何抓。“现在大家参与打扫卫生这样的活动都很积极,这一切都得益于积分制。”7月16日,聊起社区建立的便民积分超市,石板街道石板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吕尚斌打开了话匣子,“小积分兑出大文明,小超市释放大能量。2023年以来,石板社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以‘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创办了‘便民积分超市’,社区群众可以通过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获得道德积分,这些积分则可以用于兑换各类日用品。”
乡风一变,乡村自美。如今,石板社区邻里关系和睦、群众卫生意识不断提高、社区管理井然有序……通过这一激励机制,村民的文明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不仅是积分超市,榜样评选、文化下乡、村民分享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为达州高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加码,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今年上半年,达州高新区先后开展各类村、社区文明实践活动3600余场;为农村群众放映各类文化影片 350 余场;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20 余次;陆续推荐省、市“新时代好少年”10人,成功评选省学雷锋先进个人、岗位学雷锋标兵、县级文联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