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切实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有效解决中心城区“新能源充电桩不能满足需求问题”,我市相关单位将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完善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因地制宜、规范有序推动公共领域充电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力争今年新建公(专)用充电桩1000个以上,全市公(专)用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1∶10,个人自用充电桩与私人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1∶5,基本建成车桩相适、经济便捷、安全可靠的充电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需要。
强化规划引领
制定《达州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明确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管理相关职责,规范充电基础设施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行为。
编制《达州市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全市公共、专用和自用充电桩的建设规模,明确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编制《达州市中心城区充换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明确中心城区充电基础设施点位布局,做好与达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心城区电力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加快设施建设
将以“三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等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为重点,建设公共充电桩700个以上。
根据市政、公交、出租、道路客运、物流等专用车辆充电需求,布局建设专用充(换)电基础设施,推动具备条件的专用充电设施适度有序向社会开放共享。推进公共机构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今年既有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车位覆盖率达到14%,推动具备条件的专用充电设施向社会适度有序开放共享。
结合危旧房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及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探索采用“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共享充电模式或引入三方“统建统服”等模式,统筹推进既有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力争今年建设“统建统服”充电桩200个以上。
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区)、国省干线和快速通道重要节点充电设施建设,力争今年新增充电桩30个以上;加快各类旅游景区、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镇名村等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力争今年新增充电桩30个以上;加快补齐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依托乡镇机关、乡村学校等公共停车资源建设公共充电设施,力争今年新增充电桩40个以上,实现乡镇级片区公共充电桩全覆盖。
完善支持政策
优化审批服务,企业投资充电设施由属地备案,个人自建充电设施由电网企业按月向县级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安全监管牵头单位报送办理情况。在既有停车场(位)建设充电设施无需办理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新建建筑物及公共停车场配建充电设施无需单独办理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在路内停车泊位建设充电设施,参照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有关规定,向道路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强化用地保障,将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电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安排土地供应。支持在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城市建设用地建设充电设施,简化用地审批程序。
强化用电保障,电网企业为充电设施接入电网开辟绿色通道,持续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现有配电设施无法满足充电设备用电需求时,由配电设施产权人提出解决方案,电网企业加强相关电力基础网络建设。落实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探索开展车网融合互动试点,并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
提升服务品质
鼓励充电服务专业化发展,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场所、不同类型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特点,推动建立委托代建、自建自用、随车配建等多元化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方式,支持专业化企业开展充电设施运营管理,提高充电设施利用效率及安全管理水平。
创新充电服务商业模式,鼓励充电设施经营企业与社区、商超、影院等深化合作,通过为用户提供餐饮、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综合附加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综合收益。
规范充电服务收费,加强对充电设施经营企业执行明码标价规定的监管,鼓励充电设施经营企业兼顾投资运营主体合理收益与用户使用经济性,实施服务费优惠。
建立达州市智慧充电桩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四川省充电基础设施监管平台及“川逸充”“安e达”APP实时共享使用情况等数据,提高充电设施监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规范行业管理
严格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安装质量安全管理,投运前按照“业主负责制”原则开展验收,随车配送的自用充电基础设施由电动汽车生产(销售)企业或其委托的充电基础设施安装企业组织验收,居民个人购置充电基础设施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施工并组织验收,验收合格报告报物业服务机构妥善保存。公(专)用充电基础设施由业主组织验收,鼓励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展验收工作,验收合格报告报县级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安全监管牵头单位备案。
开展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企业信用评价,信用评价结果纳入达州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并在达州市智慧充电桩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公示,评价结果不达标的,取消其申报财政资金支持的资格。
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对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政策、规划布局、实施动态及专项整治行动等进行宣传,及时跟进报道工作重点和工作成效,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切实提升民众对电动汽车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认可度和支持度。(蔡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