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干净整洁的背街小巷……初夏时节的宣汉大地,处处都是和美的城乡新画卷。
近年来,为全面落实绿色低碳、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要求,宣汉县以开展“走基层、听民意、汇众智、优作风”活动为载体,把城乡环境治理作为民生工作来抓,从制定新规、加大投入到保障运行,狠抓全程全域治理,高质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城乡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建章立制
引领城乡环境整治
红砖黛瓦、碧水蓝天,在胡家镇鸭池村层层叠叠的梯田间,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正随风摇曳。
“自从开始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后,村里道路干净了、水沟不臭了,到场镇上赶场停车也方便了,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生活发展了!”提起近年来村里的变化,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湧高兴地说。
农村人居环境一直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难点。冯湧回忆,“原来我们村里连像样的道路都没有,地下管网破损,污水乱排,生活用水十分困难,村民对垃圾回收处理的意识也不高,各方面资金比较紧张,缺乏相关管理制度。”
今年以来,经过充分调研,宣汉县强力推进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城乡面貌。大提升行动的开展,使鸭池村的品质提升也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
在县域层面,宣汉县制定印发《宣汉县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宣汉县2024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制度支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联合县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综合执法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从各乡镇(街道)到村(社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同时,创新督查问责机制,修订《宣汉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目标考评和问责办法》,加大日常工作督查力度,联合县纪委监委、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人大代表等组成专项工作督查组,对各地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和不定时暗访,并通报排名,工作开展不力的乡镇主要领导将在县电视台向全县人民公开检讨。
制度层层落实细化。在行动推进中,胡家镇结合场镇情况,积极修订场镇管理制度、保洁员管理制度和村社考核制度,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综合执法队伍和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环境治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和常态长效,干部群众参与的意愿也大大提高。”胡家镇党委书记覃航表示。
强化保障
大投入带来大成效
在宣汉县黄石乡九龙村的海诺尔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每天有700余吨的垃圾经过机械炉和发电机组科学处理,全年有近1亿度电量送回电网中,为广大村民们点亮归家灯火。
垃圾得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7.8亿吨,污水实现零排放……通过招商投资4.5亿元建设海诺尔发电厂,是宣汉县全力破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生活垃圾处理难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宣汉县依托公益性岗位、乡镇(街道)补助、村(社区)自筹等建立了农村村级保洁队伍,全县农村村级保洁员3682名。大力推行农村垃圾村收、乡(镇)运、县处理模式,各乡镇按照需求建设足够的垃圾收集设施,乡镇负责将生活垃圾转运至垃圾中转站,然后集中运至海诺尔垃圾处理厂,乡镇基本做到生活垃圾不留存。宣汉县总投资1.6亿元,由县国投公司统一承建,在全县建设垃圾中转站29座,目前已投入运行18座,计划年底前全面投入运行。投资300余万元在道路改(扩)建沿线新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200余个,解决沿线群众垃圾无处投放难题,提升环境质量。据了解,今年县财政投资在宣汉至南坝复线路、清溪至普光连接路、天生至庙安新建路修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120余座。
此外,在宣汉县各个乡镇地区,生活垃圾收转运也更加灵活。据介绍,南坝镇引进优质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由南坝镇书苑社区注册、观池村集体经济入股成立昆甄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采购16方大压缩车2台、7.5方小压缩车2台、道路冲洗车1台、660升垃圾桶400个,承接全镇生活垃圾清收清运及管理。引进四川仁通治理有限公司专项回收全镇餐厨垃圾,年回收餐厨垃圾1500余吨,既节省了处置成本,又避免了餐厨垃圾乱倾倒的行为。
“以前大家的环保意识不强,垃圾、杂物随便乱扔。现在镇村干部隔三岔五来耐心细致宣传政策和科普危害,垃圾也有固定堆放点位和回收时间。而且我们看到被保洁员打扫好的道路,也不好意思再乱扔。”宣汉县的居民们表示。
在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同时,宣汉县还在基础设施、清扫保洁、道路交通、建筑工地、市场秩序、广告店招、人居环境、河道治理八个方面进行了大力投入:投资9000余万元打造东区城市运动公园;2024年农村“厕所革命”计划改造40个村7520户,投资补助1688.32万元;投资4200余万元对百节溪3.7公里河道环境和水质进行彻底整治。
落实于治
为治理工作注入活力
宣汉县普光镇辖区面积246.68平方公里,下辖29个行政村(社区)、200个村(居)民小组。由于辖区面积大、人口数量多、三次产业发达,如何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一直是普光镇的重点难点。
“我们成立了普光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整治工作方案,构建起由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统筹协调、班子成员包村、村干部与驻村干部包组、组长与党员包户的网格化责任体系。由班子成员带队、驻村干部负责,组织村社干部、农村党员,发动广大群众对道路保洁、垃圾清运、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市场秩序等开展重点‘大扫除’‘大整治’,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处处有人干、处处有人管。”普光镇党委书记陈大双介绍。
与此同时,该镇积极组织志愿服务队入户宣传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秸秆禁烧等相关政策措施,督促群众落实好“门前三包”,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切实做到房前屋后无垃圾、路面整洁无杂物,形成齐抓共管新常态。
在宣汉县创新督查问责机制的基础上,普光镇制定完善本镇的考核机制,坚持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结合,坚持五天一督促、十天一检查、每月一通报、季度一排名,将各村(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并与各村工作经费、资金项目挂钩,奖罚分明。据统计,“大提升”行动以来,镇治理办每天对各村(社区)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建立问题台账,发现问题56条,通报2起,督促各村(社区)立行立改。
此外,在县域层面,宣汉县还建立了考核量化机制,对城乡环境治理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县财政安排资金对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资金奖励,对先进个人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进行表彰。这些举措充分激发了单位和职工的干事激情,给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何南观 杨秀琴 田麒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