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正值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在大竹县月华镇、乌木镇、四合镇等地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大竹县植保植检站工作人员的忙碌身影。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每周,技术员都会到各个乡镇,开展田间病虫害监测,查看虫情测报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预警病虫害的发生,实时掌控病虫发生的种类与危害程度,适时调整防控策略,保障防控措施安全有效,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大竹县植保植检站副站长邓徳兵告诉记者,专业化、全覆盖的测报队伍是大竹测报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目前,大竹县通过建立专业化测报队伍与群众测报相结合测报工作方法,在全县31个乡镇(街道)铺开植保工作,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更新业务知识,充分发挥“一兵三员”职能职责,为植保工作贡献的智慧与力量。
病虫害防治不只依靠专业的团队,过去田头“转圈”,现在室内“看屏”。如今,大竹县田间管理正由从靠经验向靠数据转变。
近日,在位于大竹县月华镇的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质量技术负责人王超正在办公室,聚精会神地操作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随着鼠标轻点,目标农田的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降水量等数据变化一目了然。
打开电脑,通过物联网设备,选择要查看的地块,就可以随时了解当前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病虫害情况,发现问题可立即预警,启动无人机作业……这是发生在大竹县月华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真实场景。
“以前田间管理,我们要每天去几次地里,了解糯稻等作物的生长情况,尤其是夏天,顶着大太阳转着看一大圈,还不一定能把握准确。现在,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可视化数据让作物生长情况一目了然。”王超告诉记者,“遇到我们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能直接通过线上联系专家寻求帮助,依靠上传精准的田间数据,专家能在‘千里之外’解答我们的疑惑。”
据了解,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今年以来,大竹县积极建立健全植保服务体系,推进植保规范化管理、数字化预警、无害化防控、专业化防治,统筹抓好病虫害监测预警,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大竹县建设田间监测中心,配备昆虫监测雷达、智能小虫体监测设备、虫情预测预报灯和杀虫灯200多盏,部分已实现远程化、可视化,对重大虫害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对于常年发生病虫害做到监测常态化,监测数据分析专业化。
不仅如此,大竹县还积极推广实践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稻鸭共作、水稻绿色高效生物农药病虫害防治技术、昆虫性诱技术,利用黄绿色板诱杀害虫等技术等。在农业生产旺季对农药市场大检查,大力配合农业执法部门打击非法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药行为,净化农药市场,推进大竹县农药市场的规范化经营,切实保障农户根本利益。
此外,大竹县还全面开展农业行业生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研究制定切实可行工作方案,细致部署落实,通过入户走访、现场查看等方式,全面细致摸排,组织对生产经营建设全过程全面排查安全风险点和隐患,制定针对性风险防控措施,建立安全隐患清单和整改清单,加强督查督办、复查检查。通过全面强化宣传教育培训,大力普及有关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规范,加强风险预警提示,在重要农时季节、重大节假日、重点领域,采取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各类风险预警和防范措施,切实增强农业行业风险防范化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