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去配置假肢,至少要花一两万元,对于我们这种困难残疾家庭来说,实在承担不起。谢谢你们给我配置了假肢,让我可以丢掉拐杖出行。”修锁师傅杨世登提起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杨世登住在达川区翠屏街道南坝社区,因事故致残近40年,市残联去年免费为他更换了新的假肢。2000年,杨世登成为我市首批享受免费安装假肢的人之一,24年来,他已经记不清在市残联的帮助下免费更换了多少次假肢,“每次都是假肢站直接给我们打电话,坏了就修,不能用了就换。”
近年来,达州市残联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切实解决肢体残疾人出行难问题,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站”起来的美好愿望,推动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赋能
残疾人精准康复“再升级”
“以前的假肢关节是木头、塑料的,走路时关节无法弯曲,现在是不锈钢的,方便多了。”提起这些年假肢工艺的变化,杨世登很有感触,“没有假肢走路寸步难行,安了假肢要方便得多,可以自行站立、行走。”
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升级后的假肢适用性更强。“专家们会根据残疾人残肢情况和健康状况,画图取样、适配取模,一对一‘量身定制’,力求做出适配度最高的假肢,确保假肢代偿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残疾人使用起来舒适方便。”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残联还会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肢体障碍者正确使用辅具,告知其日常使用和维护注意事项。
达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暨达州市康复中心开展免费假肢取型活动以来,累计为2000余名有假肢需求的残疾人取型适配,有效减轻了肢体残疾人的经济负担。
不仅要“站起来”
还要“走出去”
“最近工作怎么样?最新的惠残政策你们清楚不?”5月14日,宣汉县大成镇残联专职委员廖强在辖区残疾人家庭入户走访。廖强是一位下肢单侧髋关节以上截肢者,他向记者坦言,装上假肢前他曾非常自卑。后来在市残联的帮助下,他装上了免费的假肢,学会了用“双脚”行走,2013年被聘请为宣汉县大成镇残联专职委员。
对这份工作,廖强十分珍惜,他利用节假日和平时休息时间钻研业务知识,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业务骨干。参加工作11年来,他走遍了大成镇900余户残疾家庭,对每户残疾家庭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还利用工作之余学习心理咨询知识,为有心结的残疾人排解心理压力。2023年12月,廖强在达州市第二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信息技术类冠军。
假肢免费安装不仅改善了残疾人肢体缺失的功能障碍,还让他们也能“站起来”“走出去”,为他们融入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像廖强一样的肢体障碍者都在适应性更强的假肢的帮助下,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更好地实现了自我价值。
如今,如何让残疾人共享政策红利、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了廖强的心愿。“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帮助更多像我一样身体不方便的人。”廖强说。
送服务到身边
为残障者助“行”
“你这个假肢早就需要修复了,怎么不及时和我们联系?”日前,市残联、市康复中心工作人员组织辅具适配维修人员来到了达城二马路,对残障人士鲁登伟假肢适配使用情况进行回访,并了解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在回访过程中,辅具适配专业技术人员很快便“诊断”出鲁登伟假肢存在的问题,立即对其假肢进行重新打磨、螺丝加固、更换脚板、更换螺丝等维护维修,同时还为鲁登伟详细讲解了假肢的种类、功能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指导他正确使用假肢。
“我和妻子在经营早餐店,每天起早贪黑,我总是忘记对假肢进行维护,每年都是你们不辞辛苦上门来给我维修更换零件,太感谢你们了。”鲁登伟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不停道谢。
今年以来,市残联工作人员深入大竹、开江、渠县等地开展假肢适配筛查及回访工作,现场为残疾人维修假肢、讲解维护保养知识。“市残联从2000年开始,对全市范围内家庭困难的截肢残疾患者进行免费假肢制作安装服务,基础型假肢穿戴满三年,经维修无法使用的,可申请免费更换。从2018年开始,每年对假肢患者进行免费上门调试维修回访服务,目的是为提高残疾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生活负担。今年我们预计下乡回访230例大小腿假肢。”达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覃霞介绍。
“为肢体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不仅减轻了残疾人的家庭经济负担,还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恢复身体机能,进而融入社会,参与劳动,提高生活质量。下一步,市残联将继续做好残疾人关心关爱工作,为更多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让他们圆行走梦。”市康复中心主任胡桦说。(赵曼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