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家乡,何必远方?陪伴在父母身旁,是我最温暖的梦想。”5月10日,达州市“万岗促就业惠民生”专场招聘会暨重点企业组团式校园招聘活动再次走进四川文理学院,密密麻麻的招聘信息让即将步入社会的达州籍学生张倩坚定了留在家乡发展的决心。
尽管天下着小雨,张倩脸上的笑容仍十分晴朗——今年,她的父母因身体原因不再到广州务工,“母亲在家休养,父亲通过新春招聘会在达州找到了工作,虽然收入低了不少,但一家人总算聚在了一起。”
张倩一家的经历,正在达州不断上演。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就业摆在民生工作首位,不断优化服务、细化措施、强化保障,让千家万户端牢就业“饭碗”,感受稳稳的幸福。2023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居全省第3,并成功入选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名单。
高效精准拓宽就业渠道
达州是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在外务工群众超150万人。我市多措并举搭建“供需桥梁”,精准匹配用工需求,让群众好就业、就好业。一方面,搭建全市劳动力资源、用工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农村劳动力信息报送机制,建立了2800余个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微信群,以村(社区)为单元格,精准摸排外出务工就业意愿人数和就业需求,建好“就业意愿清单”;另一方面,与东莞、连云港等38个传统劳务输出集中地城市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打造驻外劳务合作工作站101个,建立常态化的跨区域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建好岗位信息“供需对接清单”,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还立足打造“川渝万达开劳务集散示范区”,纵深推进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县级国有(控股)劳务公司7家,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408个,明确村(社区)劳务经纪906人,初步形成了“国有劳务公司+劳务专业合作社+劳务经纪人”全链条劳务输出服务模式。同时,深化实施东西部劳务协作。创新组织“企业+乡镇”“企业+行政村”协作模式,促成舟山与我市20个乡镇开展定点劳务协作,做大做强“海员班”、港口“石化班”等特色订单式培训,“石化班”和“海员班”累计培训约400人,34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
一边帮助群众远赴他乡发展,一边深挖本地潜力促进就近就业。我市全面实施“家门口就业”岗位开发计划,深入挖掘本地岗位需求,加快开发临时工、短期工等形式灵活的就业岗位。推行直播带岗等新型招聘模式,2023年,全市举办线上线下“春风送岗”直播招聘会、乡镇“赶场天”流动招聘会等专场招聘活动108场,提供就业岗位3.1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万余人。
分类施策提升就业质量
创业,是就业之源。达州优化政策、搭建平台,让返乡创业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美的风景。
做大“归雁经济”。2023年,依托驻外农民工工作站、政府驻外机构、流动党组织等,开展政策宣传、回引培养、产业推介等服务活动40余场,累计回引4.61万名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实现累计总产值164亿元。做强“载体建设”。整合政府、企业、创业者资源,建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24个,吸纳农民工创业就业2.4万人,孵化创办企业1216家,年产值400.6亿元。做优“头雁引领”。去年,全市共评选返乡入乡创业明星105人,认定市级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3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园区10个。
既追求就业人口数量,更注重就业质量。据统计,2024年达州三所高校应届毕业生达1.15万人,为帮助大家早就业、快就业,我市第一时间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春季攻坚行动。建立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直达机制,下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等初审权限至高校;集成基层就业、企业吸纳、自主创业等政策礼包,组织政策宣传队,“入系到班”推动政策措施兑现见效。实施“春送岗位职引你来”毕业生春招专项行动,依托就业服务专员、企业劳资专管员、平台失业动态监测开展“访企拓岗”,收集百亿级企业、国有企业、招商引资企业用人需求2.4万个,采取定向推送、集中招聘等方式,促进毕业生尽早尽快落实就业去向。今年以来,开展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12场,促进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或签订就业协议2130人,就业去向落实率同比增长14%。
与此同时,我市充分利用城市大脑和各类大数据平台,全面准确掌握全市青年的就业情况,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四类重点人群”造册登记,实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并坚持一旬一调度,实时掌握“四类重点人群”就业趋势。
多措并举优化就业服务
家乡永远是达州在外务工人员的“避风港”。
去年,我市通过“致达州市农民工朋友的一封信”“品家乡味·忆故乡情”“佳节话团圆”等活动全覆盖走访慰问回达老乡160余万人,赠送慰问礼包14.32万份,发放慰问金188.94万元。在全市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地设置返乡返岗服务驿站158个,提供休息取暖、政策宣传、岗位推介、法律维权等全方位服务。
全市相继开展“普法进工地”“法援惠民生”等主题活动20场次,提供法律咨询500余人次,协助解决劳务纠纷77起,挽回经济损失320余万元,高质量为我市农民工及其家庭提供有效的法律帮扶。创新实施“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首批12名儿童通过活动前往舟山与父母团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市创新培训模式,围绕市场紧缺工种,结合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劳动力培训意愿,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市开展劳务品牌培训11700人次、返乡创业培训4500人次。同时,持续推进“一县一品”特色劳务品牌培育及选树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和产业发展,成功培育“田城电商”“渠县裁缝”“巴山牧歌”等一批颇具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
大力开展“万岗促就业惠民生”活动,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没有终点,今年,达州将落细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持续优化就业保障服务,争创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以高质量就业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谭楚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