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社会救助协理员帮我申请办理了低保,他还经常来家里了解困难情况。”近日,达川区万家镇迎风村农村低保对象胡大庆,心存感激地对上门走访的区民政局两名干部说道。2023年以来,达川区紧盯社会救助短板和弱项,推行“三聚三通”工作法,不断织密扎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聚合各方力量
打通基层救助“神经末梢”
“现在我们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太方便了!我将相关申请材料交到镇上便民服务中心的社会救助窗口,不到十天时间,救助金就直接打到了银行卡上,真的好省心!”达川区南岳镇九元村尿毒症患者吴某坤深有感触地说。
达川区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区民政局、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等14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困难群众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和分工。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网络,区级成立社会救助管理中心,24个乡镇(街道)设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调办理”窗口,311个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站(点),同时在全区每个村(社区)设置一名社会救助协理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救助网络。
聚力政策创新
打通特殊情形“救助梗阻”
“虽然现在家里经济很困难,但民政为我女儿办理了低保,缓解了生活压力,减轻了治病就医负担。”家住达川区翠屏街道叶家湾社区的蒋女士说。
56岁的蒋女士育有一儿一女。去年7月,蒋女士年仅25岁的女儿患上脑恶性肿瘤,高昂的手术治疗费用和后续治疗费用,让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困难。但因蒋女士每月1860元的社保退休金和丈夫开的小诊所,让这户家庭人均月收入并不符合低保申请条件。达川区民政局了解情况后,经过综合研判,认为蒋女士家庭属于特殊个案,通过社会救助“一事一议”,将蒋女士的女儿单独纳入低保救助。
2023年11月,达川区创新建立《社会救助“一事一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对困难家庭情况复杂或重病重残等特殊情形,以现有救助政策难以解决的社会救助特殊个案,可启动社会救助“一事一议”办事模式,确保困难群众获得及时有效救助。截至目前,全区通过“一事一议”办理模式共救助特殊困难家庭6例,发放救助资金1.2万元。
聚焦精准滴灌
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米”
“通过参加救助业务培训和对救助资料汇编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各项救助的条件,群众遇到困难能及时对照救助政策,找到相应的救助种类和救助标准。”南岳镇九元村支部副书记胡庭明介绍,群众遇到困难只要告诉村干部,对符合条件的,他们会帮助其办理相应的救助,然后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尽快审批办理,该上报区民政局的及时上报,让困难群众最快速度领到救助金。
今年3月,达川区大树镇竹林村村民王某患腮腺癌,医疗自付费用达10余万元,村干部获悉后立即将情况上报镇上。经镇政府工作人员核实后,很快将王某纳入低保救助。
为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让救助政策在基层更好落地落实,达川区开展了“救助政策进党校、进社区”行动,分类组织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救助工作人员,全区村(社区)干部进行救助工作业务培训,对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实施精准“滴灌”,参加培训达1763人次。编印《社会救助典型案例》分发至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印发城乡低保、特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政策资料汇编3万余册。2023年以来,共救助困难群众9万余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7亿余元。(雷荣城 吴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