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吸引89家媒体、156名记者参与。
会上,农民日报记者提问:“近些年,我们听到四川有一个叫得很响的热词,叫做‘天府粮仓’,我们想知道‘天府粮仓’具体是指什么?四川又是怎么建设‘天府粮仓’的?”
全国人大代表、达州市市长严卫东结合达州实际进行了回答。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天府粮仓’这个词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来川视察时,给四川提出的要求,他希望四川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四川自古就有‘猪粮安天下’的美称,也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去年全省粮食产量达718.8亿斤,创下26年来新高,实现了‘天府粮仓’更充盈。”严卫东介绍,去年,达州粮食产量达68.9亿斤,连续11年稳居四川首位。按人均每天消费一斤粮食计算,去年达州的粮食产量够1900万人吃一年。
达州地处大巴山腹地,耕地八成以上都是坡地,且人均耕地只有1.2亩、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全国为数不多耕地陡且人均少的产粮大市,为何能成为“山地粮仓”?
对此,严卫东表示,达州坚持稳定增加耕地面积和质量,稳定提升政策“含金量”,稳定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三个‘稳’,破解了‘种在哪’‘谁来种’‘怎么种’三个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问题。”
把稳面积当作稳粮食的“起手式”。先有山地良田,后有山地粮仓。围绕保护好产粮宝地,达州严格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建立“田长制”,同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耕地稳数量、提质量。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632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78万亩。预计到2032年,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成为“水旱从人”的高产田、稳产田。高产更来自良种、良法、良机的有机结合。2023年,四川首次发布17个粮油作物当家品种。在5.8万名各级农技人员带领下,“稻—药”“稻—菜”等粮经统筹耕作模式不断涌现。伴随着天府良机馆去年10月首次亮相四川农博会,更契合四川地形地貌与实际需求的农机农具加速研发推广。
把良种、良法和良机作用放大,离不开良策护航。去年,四川在提高种粮大户补贴的同时首次分区域执行。其中,成都平原地区种粮大户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90元,丘陵山区提高到每亩100元,带动农户多种粮、种好粮积极性持续攀升。
数据为证,2023年四川粮食产量达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亩产达374.1公斤、同比增加12公斤,增幅居全国第二位,位居13个粮食主产省份首位。
15种农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
“去年,全省生猪出栏6662.7万头,居全国第一位。”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引起媒体的关注。
独占鳌头的不仅是生猪。放眼全国农业版图,四川共有晚熟柑橘、茶叶等15种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首位。这不仅让四川在今年初的“农业大摸底”中赚足热度,也成了做好“土特产”文章的缩影。
2023年,四川聚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做优生猪、茶叶、粮油等“川字号”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全力提高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土特产”的载体更加明确。去年,四川正式启动“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推动项目、资源、资金等农业产业发展要素优先向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强镇聚集。全年,全省新创建国、省级农业园区95个、产业集群21个、产业强镇66个。在此基础上,全省布局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产业集群30个、现代农业园区1500个以上。
在雅安,随着配套设施的完善,天全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先后吸引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等鱼子酱龙头企业入驻。去年,园区产出的鱼子酱超过60吨,占全球12%以上。
2023年,以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强镇为载体,四川持续加快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同构,川猪、川粮油、川菜、川牛羊等“川字号”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和品牌链不断延伸,产值稳定在千亿元以上,产业融合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分红啦!”2023年11月18日,赶在彝族年到来之前,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村民聚集在一起,分享这一年全村油橄榄、山羊产业发展的成果。
两个月后,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公布该村2023年成绩单:全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6.7万元,创下新高。
从悬崖村到石椅村,一张张笑脸见证了2023年四川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成果。
成果彰显力度空前。去年,四川共投入各级衔接资金超过310亿元,全省实施补短板、惠民生、促发展项目2.1万个,实现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35.5万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个底线。
力度,体现在乡村更宜居更宜业更和美。四川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抓手,去年全年启动1000个省级示范村和100个精品村创建,旨在让更多乡村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多村民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和生态等领域振兴。去年,全省培育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六类乡村“头雁”1000人。借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分别达98%和65.6%。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也离不开更加和谐的乡风文明。去年初,借助文化强省建设,四川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建设,同步启动年度61个乡镇入选省级样板镇(乡、街道)和67个村入选省级样板村(社区)评选表彰。随后,四川省首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第三届“和美乡村健康跑”示范活动陆续举行。省政府正式公布四川传统村落名录,同步明确1165个入围古村落保护责任与开发红线。
有颜值也有内涵,蜀乡大地上,乡村全面振兴更多“很好的样子”正在展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阚莹莹 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