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市共经历8次区域性强降雨过程,年累计降水量1117.5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18%。近日,记者从达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截至2023年底,我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649处,威胁近1.1万户4.3万余人、约24.7亿的生命财产安全。去年以来,我市成功应对地质灾害灾情10起、险情67起,市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有力保障。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情10起、险情67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24.3万元,潜在威胁4619人生命安全和27902万元财产安全。其中,受目前隐患点识别能力的限制,预案外灾情7处、险情61起,占比高达88.3%。同时,由于我市地形地貌和降水影响,灾害隐患点变化频繁的特点十分突出。据统计,2023年汛前全市有地灾隐患点801处,截至年底隐患点数量为649处,全年销号261处,新增109处。
“当前及未来全市地质灾害工作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尽力提高对隐患点的动态管理监测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要结合已有的全市自然资源调查数据,包括地形地貌、道路分布、居民点位置等基础数据,以及相关部门获取的历年气象数据、水文变化数据等,通过机器学习、大数据融合、神经网络分析等先进技术,判别全市范围内所有可能对居民安全、基础设施等造成影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并根据已有标准或新建标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分类,为后期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时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同时,要结合不同尺度的时空监测技术,动态监测地质灾害点变化状况。“目前,点尺度上的高精度的水准观测、埋设定位观测设备、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等监测技术,对于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虽具有高精度和长实效的特点,但其大空间尺度的监测效果仍然存在费时费力的不足。”专家介绍到,随着卫星遥感技术、测量技术的发展,利用光学影像的动态识别、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地提供厘米级别的地质灾害识别精度。因此,通过结合点尺度与大空间尺度监测技术提高地灾防治的质效,是未来开展地灾防治工作的方向。(田麒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