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虽已是隆冬,但开江县长岭镇长岭社区“童伴之家”却是一派热闹红火的景象。教室内,在“童伴妈妈”张琼的指导下,孩子们正在进行手工创意DIY活动,玩得不亦乐乎。在我市,这样的“童伴妈妈”有很多,她们大多来自本村(社区),她们的到来不仅解决了外出务工者无暇照顾孩子的问题,也让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建设“童伴之家”,配备“童伴妈妈”,这是我市民政部门挖掘社会组织潜力,激活社会治理动能,满足群众需求的生动案例。近年来,达州市民政局围绕党建引领、能力提升、孵化培育、监督管理,多途径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路径,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效能,构建起了“一核多元、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
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
基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千头万绪,仅靠行政力量远远不够,将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协作力量尤为必要。对此,市民政局坚持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发展,因势利导发挥社会组织点多、面宽、力量大等优势,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服务、社区治理、乡村振兴,乡镇(街道)根据管理权限“吹哨派单”,社会组织根据业务范围积极响应,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目前,已实现社会组织全覆盖包片联系全市200个乡镇(街道),配备的400余名专业社工人才,连续两年开展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规范提升工程,项目涉及养老服务、救灾救济、纠纷化解等内容,累计完成服务案例698个,直接服务20余万人次。
多措并举专修内功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有了多元共治的外部框架,市民政局多措并举,在“里子”——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上狠下功夫。一方面,市民政局坚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引入成都市5A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专业督导我市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工作,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更多公共服务类项目交由专业的社会组织承担。据统计,近一年,全市购买社工服务项目29个,开展个案服务530次、小组服务406个、社区服务1546次,基本涵盖了儿童、妇女、老人等专业社会工作全领域。
同时,市民政局聚焦社会治理薄弱环节,围绕群众心理健康需求,成立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学会等4个心理健康类专业社会组织,定期开展精神卫生、心理卫生和健康管理、危机干预等专题培训和科普讲座,防范和降低社会心理危机次生风险,切实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市民政局还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在“通达办”APP接入22个民政领域服务类端口,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领域延伸扩面,群众有事掌上办、一网通办,实现“零跑路”“最多跑一次”。
建好机制强化监管
助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社会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为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市民政局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激发社会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建立政策扶持机制。出台《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通知》,支持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供给领域、精细化管理领域、公共安全领域、自治共治领域发挥作用。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投入力度,全方位整合团委、残联、妇联等部门资金。
建立孵化培育机制。以空间为经,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体系,市县乡三级孵化园已实现全覆盖;以时间为纬,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推行“双百工程”,每年新增登记备案100个功能服务型和100个兴趣爱好型社区社会组织。
建立五社联动机制。出台《关于创新“五社联动”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意见》,引导社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开通“达善行”小程序,实施“微项目”,促进“微治理”。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严把准入关、整治关,通过年度检查、财务监管、专项整治等系列举措,持续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确保全市社会组织规范运作、健康发展。(丁畅 张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