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则事业旺。近年来,通川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资源充分开发、重点产业转型突破等需求,创新推进干部人才“内部流通、上下联通、外部畅通”,通过“招+派+请+培”人才助企行动,全面推动人才向企业汇聚,全力打造“通九州贤达·纳百川英才”工作品牌。
聚焦科技创新
打造干事创业“大平台”
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提名奖……集众多殊荣于一身的欧阳东教授,长期从事工程材料和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发明专利授权20多项,回国后,他与通川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欧阳东在通川创办了我国首家综合性建筑材料主题博物馆,并开辟了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和“样板间”,提出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文化“四化”新理念,被称为混凝土行业转型升级的“达州模式”,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9月26日,欧阳东成功入选达州市首届“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这是通川区全力引进高端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通川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接连出台规划方案,全面夯实人才政策支撑,多措并举引进高端人才,凝聚顶尖智慧,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高端人才“旗舰”在多路高端人才的汇聚下成功打造。
一系列举措,让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规范化诊疗基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实践基地、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数字云创基地等相继落地建设,一大批企地、校地合作项目纷至沓来、竞相盛放。今年以来,通川区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签约人才项目12个,柔性引进高等专家人才40余名,建成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人才站点11个,培育国家高新科技企业13家。
集聚专业人才
激发产才互促“加速度”
为打造百亿级智能制造产业园,通川区重点引进了四川通达兴航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为专门从事高性能无人飞行器系列化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的高科技型企业。公司总经理刘志伟从事无人机智能制造行业已有十余年,“通川给了我成长平台,我也要给后来的人搭好平台,吸引更多人才回流通川。我们公司作为产业链下游企业,能吸引更多复合材料设计制造、能源动力、航空电子等上游企业到通川投资兴业。”在刘志伟的努力下,目前该公司硕博人才占比达80%,同时公司也正为通川招商引资不断释放“引力波”。
“我们之所以选择通川,看中的不仅是这里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产业前景,更看重这里优渥的人才发展生态和良好的招商引资软环境。这里集聚人才、赋能企业发展,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受益者。”四川哈工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泽民如是说。
近年来,通川区注重“双招双引”,开辟引才“快车道”,依托产业“靶向聚才”,不断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的战略合作,开展“专家人才通川行”系列活动,邀请各类专家人才代表到辖区重点企业走访调研,达成合作意向20余项,通过技术指导、专家互派、日常培训等方式,促进人才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充分发挥北京人才“飞地”、驻深圳人才工作站、在外智力支乡联谊会外联作用,落地科技类企业17家,回引企业人才270余名。
培育本土人才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通川区北山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点兵山李子园区、秦巴蓝莓主题公园等地,随处可见通川区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忙碌的身影。
在田间地头,罗荣、陈文艺等农技专家正指导村民们开展漂浮育秧、疏花疏果、精准施肥,苏乾证、唐军、尹开银等一大批本土人才,接续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成长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让“本土人才”从幕后走到台前,正成为通川区育才、用才、留才的新路径。今年以来,通川区新收集入库人才350名,招募人才服务专员50名、乡村振兴顾问100余名,有效盘活了本土人才资源。
据通川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川区聚焦“8+3”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库作用,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才组团”和“人才五进”行动,招募166名青年学子到基层实训见习,安排20余名大学生到村任职,选派科技特派员11名、邀请40余名农技专家对全区农业产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发挥农文旅人才带动引领作用,专题培训旅游行业人才200余人次,邀请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专家人才深度挖掘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文旅点位,游客量已突破40余万人次。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通川区将锚定创建“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目标,涵养“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让各路才俊聪明才智竞相涌流,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凝聚智慧和力量,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