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内、舞台上,精品剧目轮番上演;体育馆内、中心广场上,歌舞飞扬,围观群众欢乐开怀……文化如水,润物无声,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让通川人民尽享精神文化“大餐”。
近年来,通川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区文化传承亮点频出、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公共文化蓬勃发展,一幅幅激扬文化自信的壮丽画卷在新时代徐徐展开。
多方协作
助力文化事业惠及千家万户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多年来,为满足群众需求,通川区不断丰富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剪纸是我们的一种传统文化,非常有意义,小朋友也非常喜欢,今天我们先剪一个熊猫,第一步就是折纸……”10月13日,记者走进通川区文化馆剪纸教室看到,老人、小孩围坐在一起,兴趣盎然地学习剪纸。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折纸、画形,再用剪刀灵活地将图形仔细裁剪,很快一个生动的熊猫剪纸图样完成。通过自己的双手完成一个剪纸作品,大家在高兴之余亲身体验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也有不少人对此感兴趣,为及时回应市民们的文化需求,通川区文化馆在今年推出的免费开放课程中,专门设置了剪纸课。
“我现在退休了比较清闲,所以就经常把孙子带过来,跟文化馆里的老师学习剪纸、画画。我们老年人也可以在这里跳舞,娱乐带娃两不误。”市民叶英说。
通川区文化馆馆长僧希林介绍说,占地1580平方米的文化馆免费向市民开设美术、音乐、书法、舞蹈、剪纸等艺术类课程,并共享相应场地,全年无休。舞蹈室旁的音乐室里,管弦乐团的队员们正加紧训练,按照“排班”,他们每个周四的下午都会聚集在这儿。在此之前,这个主要由退休职工组成的民间乐团只能在滨河路排练。
僧希林说,在为城市居民提供精准服务的同时,区文化馆还大力开展文化下乡系列活动,通过院坝文艺演出、展览等方式,把文化带到农村群众身边,真正让通川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
为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通川区还不断提升“四馆一站”免费开放水平,区文化馆、美术馆创新开设形体、剪纸等免费培训课程;区图书馆增设读者阅览休息区、儿童报刊栏等特色专区,增补了残障人士盲文书籍;全区19个乡镇街委综合文化站(中心)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面开放,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全区“四馆一站”年接待群众60余万人次。
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从文化旅游惠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公益文化活动创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等方面入手,积极争取实施一批事关全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项目,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文化体育场馆建设争取力度,不断满足和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化设施遍布城乡,群众文艺活动有声有色,农家书屋散发文化气息,文化下乡惠及千家万户,文艺创作百花争妍……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通川区踏准时代节拍,依托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以文化“软实力”锻造出发展“硬功夫”,文化强区的生动图景徐徐展开。
多元传承
助力文化事业源远流长
“这个牛肉好脆,味道确实不错。”10月12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成都开幕。通川非遗灯影牛肉和原创说唱歌曲《美食看通川》也亮相巴蜀国际非遗美食周,将通川灿烂厚重的非遗文化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展示在四海宾朋面前。
不久前,四川省公布了413个第八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名单。通川区川汉子灯影牛肉非遗体验基地、碑庙米豆腐制作技艺非遗体验基地上榜。目前,通川区已拥有4个省级非遗项目,7个市级非遗项目,5个区级非遗项目。
瞩目的成绩背后,离不开通川区对非遗项目持之以恒的挖掘、收集、整理、申报。近年来,通川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大力探寻“非遗”足迹,深挖“非遗”魅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涌现出新亮点。
非遗传承不能曲高和寡,要不断创新发展,努力成为人民群众身边的艺术。对此,为提升通川非遗知名度、美誉度,通川区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先后举办“非遗技艺·通川传承”“传承多彩文化 创享美好生活”“非遗进校园 传统我先行”“多彩非遗相伴成长”等非遗活动进校园、进社区的演出、展览、展演、互动活动等10余场,参与人数达数十万人次,大幅提升了通川非遗的社会影响力。编辑、刊印通川非遗书籍《巴渠童谣》《通川非遗》数万册,在每次的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中免费发放,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通川非遗,让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实现非遗的社会化传承。
推进通川非遗传承,必须与教育结合。通川区依托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在全市创新开展成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学校,开设非遗课程进校园工作。先后授予罗江八一希望学校、碑庙中心小学、新村中心小学等10余所学校为通川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示范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课程,“何氏剪纸”“巴门拳”“青宁民歌”“巴渠童谣”等非遗项目进课堂活动,让当代青少年感受到通川非遗的独特魅力,培养其了解学习非遗的热情和兴趣,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实现非遗的教育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种精神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通川区突出文化提炼,以非遗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通川文旅鲜明独特的个性,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源流的“碑庙米豆腐”“灯影牛肉”“哈笼包子”“绥府午餐肉”“巴人牛肉干”等通川非遗美食,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如“川汉子”牛肉系列、“大班指”牛肉系列打响了通川非遗品牌,将非遗工坊升级,走上了工业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全市食品产业大户、纳税大户。“哈笼包子”在通川注册门店20余家,解决下岗职工、困难人员就业200余人,每年营业额上千万元……
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都赋予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每一份饱含深情的努力都彰显出通川区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信心和决心,工作开展中,也切实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明创建
助力文化事业培铸强国之魂
通川区3人获得四川省“最美家庭”称号,张爱萍故居、朝阳街道马房坝社区家长学校、通川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被评为“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文明创建,是通川人民迈向美好生活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
擦亮“文明底色”,让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提升全民的文明素质。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实践活动,评选表扬通川区“新时代好少年”114名。持续加强模范典型宣传推介,推报第七届达州市道德模范11人,各类好人8人,其中1人获“四川好人”称号,3人获“达州好人”称号,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等创评活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廉办、小事不办的良好风气。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通川区充分挖掘、运用全区党史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列出红色学习体验示范线路,常态化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开展。
文明交通劝导成为街头日常,“村民公约”限酒宴成为新民俗,“小份菜”“小碗菜”成为新风尚,垃圾分类成为新风景……在文明城市持续创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通川的方方面面,成为广大群众的行为准则。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频共振,先后创建全国和全市文明村镇、单位、校园102个,东岳镇凤凰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陈汝平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通川以区文明实践中心为基准,不断拓展惠民利民的实践阵地,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群众游玩的打卡地、文明创建的示范区、文明培育的孵化点。通川区将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作为标靶精准发力,有效整合阵地资源,实现全区19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全覆盖,搭建“5+N”文明实践阵地和平台,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目前,全区共建有志愿服务队伍600余支,有志愿者11.8万人,累计志愿活动2万场次。
放眼通川大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人们传唱着崇德向善的文明歌曲,谈论着感人至深的“最美”故事,践行着真善美的文明行为。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通川区文化事业将更加繁荣,文化产业竞争力将大幅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将更加丰富,通川文化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杨洁 谭楚甲)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