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曹均兵是达州东部经开区太阳山村人。他从小在这座宁静美丽的乡村生活,却说在2014年以前,从没仔细欣赏过村里的风景。
一家七口的负担让曹均兵喘不过气,家中收入一直在温饱线徘徊。2014年被评为贫困户,在村干部和扶贫干部的鼓励下,曹均兵勇敢迈出第一步,贷款买了十余只母羊。从十余只到近百只,曹均兵靠着养殖羊,还清了贷款,有了存款,还成了村里的养羊大户。
找出路
不能再穷下去
曹均兵回望2014年以前的生活,“可以说是一贫如洗,家里连件像样的家电也没有。”
很长一段时间,曹均兵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水稻、玉米、油菜……村里人常种的粮食、蔬菜,曹均兵都种过。传统种植靠天吃饭,而且仅靠他和妻子两人,也无力扩大种植规模。一年四季,曹均兵总在忙碌,但种植类型与其他村民没有差异,收成、收入都不尽人意。
父母日渐年迈,有多种基础病。三个子女相继出生,孩子们陆续到了上学的年龄,各方面开销都在增加。曹均兵的压力一天天剧增。卖米钱、卖菜钱都第一时间拿来贴补家用,家里存折上常年为零。“那个时候没有外债,就感到庆幸了。”
曹均兵也考虑过外出打工,以此增加家庭收入,但这样就会把照顾家人的重担全部转到妻子身上,他觉得很对不起妻子。
最终,曹均兵下定决心,和妻子一起在家乡奋斗,“我们两口子踏实勤快,我不相信我们会一直穷下去。”
羊来了
技术专家齐出力
2014年,曹均兵被评为贫困户后,村干部、镇上的扶贫干部都多次前往看望他。了解到曹均兵的家庭情况后,所有人一起帮他出点子、想办法。太阳山村山多草多,天然适合养羊,而且养殖比种植省力,更方便照顾家人。曹均兵也觉得养羊是个好主意,于是开始了行动。
在村干部的协调下、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曹均兵在镇上的信用合作社申请到5万元的免息贷款,然后前往万源购入了几只优质母羊。买羊过程中还在当地村民家学习了养殖经验。
曹均兵的羊来到村里,扶贫干部立即联系了镇里畜牧业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专家。初期养殖时,曹均兵遇到不少难题,专家总是随叫随到,耐心地讲解各类问题。
8个月后,曹均兵喂养的第一批羊顺利出栏。由于肉质鲜美,在镇上根本不愁销量,甚至还有人主动前来预订。
搬新家
规模化养殖见雏形
随着养殖经验增加,加上原生态羊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曹均兵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但现实条件却不允许。
此前,曹均兵一家一直挤在多年前修建的老旧瓦房里,房屋旁边就是羊圈,味道时常飘到屋内。2016年,村里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房全部建成,曹均兵成了首批搬入的村民。新家独院独栋,宽敞明亮,水电全通。搬入新家的第一顿饭,曹均兵特意买了瓶酒,激动地跟家人说,“我们的生活终于要好起来了。”
随后,曹均兵改建了羊圈,成了村里的养羊第一人。后来,他不仅提前还清了贷款,还购入了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以及方便出行的三轮车。
谈到未来,曹均兵还有很多想法,他想建标准化羊圈圈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但要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还有不小的资金缺口,在管理运作上也缺乏经验。最近,村干部积极联系乡贤,帮助他早日实现产业化养殖的愿望。
现在,外出放羊赶上天气好时,曹均兵会找个地方坐下来看看风景,他觉得村庄很美丽,生活很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