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达川区紧紧围绕市委“157”总体部署,坚持强“三性”去“四化”,准确把握“引领服务联系”职能定位,积极探索维权社会化工作模式,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妇联组织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维权工作社会化格局,建立了“制度保障、防范保护、法律援助、信访维权、社会维权”5个保护网,有效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先后获得全国、省、市荣誉20余项。
2022年以来,达川区妇联有效处置家暴信访件34件,成功维权34起。达川区巾帼维权驿站、妇女儿童维权“五项机制”工作分别在省、市做经验交流。目前正在全力争创“全国妇女儿童维权先进集体”。
建好“一套机制”
构建联动联治工作格局
设立达川区婚姻家庭纠纷委员会和调解室,健全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和预防排查化解制度,建立完善反家暴协作联动、家事“月月谈”、执委“帮帮团”等系列工作机制,推动全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创新探索集“事前预防约束、事中联动保护、事后谅解关护”于一体的反家暴协作联动机制,真正把反家暴“安全网”铺到“家门口”。与重庆市梁平区、广安市邻水县、开江、大竹等地建立环明月山家事审判协作机制,实现跨省跨区域联动维权。目前已建立反家暴报警站点31个,召开反家暴联席会2次,发放家庭暴力告诫书163份,为家暴受害者开展各类关爱服务80余次。
为有效维护家庭幸福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达川区妇联、司法、民政等部门每月就婚姻家庭、邻里矛盾纠纷等进行排查梳理,主动介入调处化解家庭矛盾纠纷。该项机制自2022年建立以来,累计开展联动排查60余次,联动处置家庭纠纷13件。
为保护妇女儿童权益,达川区妇联执委“帮帮团”应运而生。由33名妇联执委组成法律维权、就业创业、困难帮扶、留守儿童关爱、乡村振兴5大“帮帮团”,定期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调研,及时收集矛盾线索,深入开展维权帮扶。
日前,达川区妇联执委“帮帮团”在一次入户走访中发现,赵家镇伍龙寺村一个特殊家庭,82岁的李某碧,体弱多病、行动不便,两个儿子中的大儿子肖某全56岁,是聋哑人,未婚;幺儿子肖某文52岁,未婚,在外打工,无固定收入。2009年,李某碧在街上发现一名弃婴,便抱回家中作为大儿子的养女,取名肖某洁,后来发现该女因出生时缺氧,导致后遗症,不能行走,至今生活无法自理,也一直没有上户,没有读书。
考虑到种种情况,经达川区妇联、区民政局、区公安局、赵家镇党委等多部门快速联动,肖某洁顺利入住区儿童福利院,并上了户口。此后,各部门多次到福利院看望慰问肖某洁,关心她的日常生活。
据了解,达川区妇联执委“帮帮团”自2023年成立以来,已累计为群众办实事51项,开展法律咨询、讲座20余场,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
突出“两大抓手”
不断引领社会风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经全面修订后,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本次修订有这九大亮点……”近日,在达川区杨柳街道杨柳社区活动室内,一场普法宣传活动正在进行。
近年来,达川区在建立反家暴报警中心、妇女儿童维权站,设立家暴伤情鉴定中心、反家暴妇女儿童庇护中心、婚姻家庭辅导室等维权阵地基础上,重点突出法治宣传和风尚引领“两大抓手”,引导广大妇女儿童不做沉默的羔羊、不要家暴要拥抱,全力营造全社会知法、懂法、用法和崇尚和美家风的良好氛围。
利用公众号、广播、电视、讲座等方式,深入开展区妇联进校园、进机关、进乡镇、进村组、进小区、进家庭“六进”送法和“巾帼晨语学法”活动,广泛宣传反家庭暴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知识,努力形成“家暴不是犯错是犯罪”“家暴不是家务事”的社会共识,不断提升全社会法律意识。
同时,利用“3·8”维权周、“11·25”反家庭暴力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普法讲座、有奖问答、面对面咨询及发放宣传册为主要形式,不断提升普法宣教实效。
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实施为契机,结合巾帼志愿活动,创新编排法治快板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更入人心。今年以来,该快板节目已巡演20余场,群众反响强烈,受到一致好评。
立足“齐家”树典范,大力选树标兵模范,积极组织“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平安家庭”等评选活动,不断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以来,累计评选“最美家庭”89户、“平安家庭”65户,另有8户被评为省市级“最美家庭”。
着眼“爱家”扬风尚,扎实开展“家庭助廉”“传承好家风·浪漫过七夕”“关爱女童·护航成长”“安全家书征文评选”等主题活动160余场,惠及家庭2万余户,全面赋能平安家庭建设。
注重“护家”强关爱,深入实施贫困母亲救助、“春蕾计划”“健康中国·母亲行动”“关爱女性健康保障计划”等专项行动,为1200余名困境女性群体送去特别的“温暖”。
织密“三张网络”
坚决维护合法权益
为畅通法律援助渠道,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达川区妇联不断加强与达川区司法局等部门的相互协作,最大限度发挥联动效应。
织密“救助网”,实现服务“零距离”。近年来,达川区不断健全完善法律援助窗口延伸机制,形成了区、乡、村(社区)三级纵横分布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2022年以来,60余名妇女儿童就近选择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实现了服务“零距离”。
织牢“维权网”,实现援助“零遗漏”。建立妇女儿童维权站点337个,开通妇女儿童维权服务通道,简化办事程序和手续,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指派。
2022年以来,对因重大疾病或残疾等原因不能亲自申请法律援助的妇女儿童,提供预约上门服务8次,入户受理法律援助申请8起,实现了援助“零遗漏”。
织好“衔接网”,实现纠纷“零激化”。坚持援调对接、先调后诉的工作原则,对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根据妇女儿童的意愿,进行调解结案,做到矛盾纠纷及时受理、无缝衔接、上下联动,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实现了纠纷“零激化”。(桂丹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