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市累计发放各类资助资金4.24亿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2.46万人次。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4.32万人,金额4.04亿元。3267名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获入学路费资金20.75万元,54人获中职国家奖学金32.4万元,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党建强化资助队伍建设,以科研强化资助管理手段,以育人强化学生资助工作目标,学生资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我市学生资助工作经验在全省学生资助工作现场会暨学生资助业务培训会上作交流发言。
坚持党建引领
加强资助队伍建设
强化组织“引擎”支撑,为资助工作注入“动力源”。牢牢把握“一个组织坚实一座堡垒,一名党员树立一面旗帜”党建思路,倡导“做有担当的教育人、办负责任的资助事”。2015年—2020年,我市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连续被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考核为优秀。2020年创建的“党建+资助育人新模式”获达州市直工委“党建品牌成效奖”。
发扬党员“率先”示范,资助工作吹响“冲锋号”,大力开展“党员先锋示范岗”创建,突出党员先锋在关键岗位上、民生实事中的带头示范作用。推行“围绕一个核心,深挖创新点;抓住一个关键词,找准切入点;突出一个实效,抓牢着力点;引领一个氛围,力推闪光点;促进一个提升,抓实发力点”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政治过硬、能力突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资助党员干部队伍。
引领战线“争先”出彩,资助工作谱写“多重奏”,深入开展“学生资助,创优争先”活动,引导全市资助战线干部职工“工作争先、业务争先、服务争先”,全力推进“党建+”系列品牌创建活动,让每一位资助干部都有出彩的机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资助,为加快建设区域教育中心作出了积极贡献。2020年,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向达州市政府寄来表扬信,达州市助学贷款工作成为全国助贷旗帜,我市资助战线19名同志被通报表扬。
坚持科研引领
探索精准资助举措
我市以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精准资助工作法”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为载体,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达州资助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全市资助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各地各校充分利用大数据比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下发名单,围绕“家庭经济、特殊群体、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发状况、学生消费和其他影响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等六个因素,建立健全贫困学生信息台账,在学生资助政策范围内予以优先资助,实现资助对象认定精准。
注重资助评议的过程管理,通过加强政策宣传,抓牢“提前告知环节”;加大指导督促,抓牢“个人申请环节”;细化工作措施,抓牢“组织评议环节”;强化信息公开,抓牢“结果公示环节”;注重过程管理,抓牢“建档备案环节”。积极推进资助信息录入和系统应用,实现了学生资助信息录入3个100%(学校机构100%纳入系统管理,资助项目100%纳入系统管理,资助信息100%填报)和3个零误差(系统中在校生数据与实际在校生数据、系统中困难学生数据与实际认定困难学生数据、系统中资助数据与实际资助数据的“零误差”),确保了资助数据的准确完整,实现资助评议环节精准。
遵循“特殊群体,优先保障”,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体学生享受资助;遵循“贫困学生,据实资助”,据实资助因灾、因病、因家庭突发重大变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遵循“区域统筹,重点倾斜”,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区域资助比例,适当向农村学校、民族学校、困难学生基数较大的学校予以倾斜;遵循“校内平衡,应助尽助”,以校组织统筹,按照“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认定结果,精准分配受助名额,全力确保应助尽助。实现资助名额分配精准。
明确渠道,集中统一发放,成立“达州市教育直达资金集中支付中心”,实现财政直达资金“封闭管理、安全运行、快速直达、惠民利民”;明确时限,按时足额发放,各地各校及时完善办卡资料,于每年10月底前实现“社会保障卡”办理、激活两个100%,并于每学期末按时足额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明确纪律,规范发放行为,坚决守住“不漏一人、不少一分”的底线,积极推行“三落实三查三曝光”督办机制。实现资助资金发放精准。
坚持价值引领
彰显资助育人成效
宣汉籍学生郭某考入川农,却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市学生资助与学校后勤管理中心管理人员得知后,及时与其取得了联系,向其宣讲了国家资助体系和高校资助政策,指导其申请高校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和相关资助项目。在该生申请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大学新生入学路费资助后,又协助其开通“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
为确保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了“市、县、学校、班级”四级资助管理体系,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关于实施达州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行精准资助工作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学生营养餐和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资助工作责任进一步强化,资助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资助工作措施进一步细化,资助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
加大资助政策宣传推广力度,让资助政策家喻户晓,把资助政策讲清讲透,让资助政策入脑入心。做到“新闻宣传、张贴宣讲、专项推进”三个到位。定期对资助工作人员开展培训,要求通过班会、家长会、考前动员等实践开展宣传,讲清、讲明、讲透学生资助政策,帮助学生及家长了解资助申报程序。通过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多频率加大资助宣传推广力度。
我市还把“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四有新人”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狠抓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形态、励志感恩等资助教育活动。(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