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教育局具体指导和达川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达川区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全区域推进、全资源整合、全主体参与、全课程融入、全过程评价”五全机制,以五育融合为主线,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构建课程丰富、资源多样、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扎实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多层次统筹
构建“全域推进”落实机制
联动多方,加强协同配合,建立权责明晰、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统筹推进劳动教育工作落实落细。
强化部门联动。与区发改局、经信局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达州市达川区教育局等10部门关于印发<达川区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分解劳动教育工作任务,层层压实工作责任,通过部门共建、经费筹措、安保运行等举措,全面夯实劳动教育基础。
强化责任担当。明确“一把手工程”主体责任,组建劳动教育工作专班,全面分析全区劳动教育现状,研制出台工作方案,先后召开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工作专题会议4次,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研学旅行(劳动)实践教育集体调研活动1次,确保劳动教育工作有效果、有成果。
强化学校主导。明确全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制定任务清单,探索实施“劳动+文化”“劳动+生态”“劳动+志愿服务”等融合教育模式,着力打造“一校一清单,一校一特色”劳动教育品牌,真正将学校主导作用落到实处。
多举措发力
构建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区域资源文化优势,科学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积极建构“以劳育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挖掘本土特色资源。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紧扣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生态、国情教育等10余板块,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开发四川味道DIY、传统手工传承、节日寻趣、豆腐制作、蚕桑文化、现代农业与农植培育等10余种课程,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
搭建“三维”课程框架。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成功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劳动教育课程框架,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十个任务群,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开出家庭家务劳动清单,鼓励亲子共同参与,明确家长劳动教育责任,联合社区、企事业单位吸纳中小学生志愿者,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拓展教育途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
打造校园实践区域。全区中小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充分挖掘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全力打造学生劳动实践区域。开辟校园蔬菜种植基地、烹饪教室、手工车间、开心农场、木工教室等劳动实践基地,拓展劳动实践载体,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课程深度融合,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率达100%。
多要素支持
构建安全有效保障体系
达川区教育系统注重多要素支持,以“教育基地为核心、安全保障为前提、科学评价为手段”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劳动教育扎实有效。
聚焦示范赋能。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依托本区农田、山林等资源,建立劳动教育实践专区,着力构建区域劳动基地网络。现有市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1个、市级劳动教育地2个、区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2个,区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5个,每学期组织研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20余次,参与活动2万余人,切实满足学生劳动实践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
聚焦安全增效。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齐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严格落实校外劳动教育“三案两书一险”,加强师生劳动和研学实践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切实筑牢劳动教育安全“防火墙”。
聚焦考核提效。采用多元化劳动课程评价方式,引入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评价主体,建立起“学习生活习惯评价—劳动态度评价—劳动自立能力评价—班级评价—综合评价”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评选“劳动之星”、表彰“劳动小达人”,将劳动表现列入“新时代好少年”评分项,切实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积极性,增强劳动教育效果。(陈鲸印 杨秀琴 冯泽波 周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