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通川,求贤若渴;发展的通川,海纳百川。近年来,通川区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涵养一流人才发展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批批教授专家请进门来辅导,一拨拨专业骨干走出去长见识,一名名机关干部下基层去锻炼……在如今通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图谱中,人才引进培养热潮奔涌,社会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一幅人才强区的壮丽画卷正在不断绘就。
聚焦党管人才抓服务强保障
“我们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构建多元人才雁阵。着力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扎实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加大关键共性领域研发投入,不断增进开放合作水平。”在日前举行的通川区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川区对未来人才工作作出专门部署,传递出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才活力之城的信心与决心。
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顶层谋划是“撬动”人才的有力杠杆。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通川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连续出台《通川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达州市通川区“活力之城”实施方案(2022-2025年)》,健全运行规则,制发人才工作要点和目标责任制指标体系,严格目标考核。
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不仅要谋定好大局,还要调整落实。4月24日,在通川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重点在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创新创业支持、工作生活待遇和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提升,助推通川高质量发展。这是通川区对之前人才政策进行再精校、再提升、再完善的必须,也是制发人才工作要点和目标责任制指标体系,严格目标考核的日常。
为做优人才服务,通川区大力推动人才岗位“二次匹配”,重新匹配岗位8个,刚性落实安家补助费89万余元,积极开展人才走访慰问、青年人才联谊会、返乡硕博人才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协调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安置、职称评审等事项20余件,通川区人才流失率已逐年下降至17.2%。
灵活创新的机制、爱才敬才的风气、真金白银的投入,通川区持续“落子有声”,激励万千英才在通川大地创新创业,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赢得主动和先机。
紧扣时势大局抓合作搭舞台
建成共同富裕示范区,必须创建人才蔚起的活力之城。
而人才最看重的不仅是优待的政策、优质的服务,更需要创新创造的平台、干事创业的舞台。为此,通川区始终立足高质量发展,抢抓战略机遇,坚持将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为广大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积极响应南充—达州组团,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召开南充顺庆—达州通川两地政协助力“组团培育全省经济副中心”联动履职座谈会,签订友好协作备忘录,推动实现“1+1>2”的发展效应。推动医疗领域合作,与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川北医学院共建数字化外科手术示范样板及示教中心、医卫专科专病诊治联盟等平台。
主动融入“万达开”,抢抓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建立了区—镇—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联合四川文理学院共建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示范区数字云创基地,获评2022年四川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已吸引20家企业入驻。多次组织电商人才、直播人才开展“通川土货”营销推广座谈会、培训会,成功举办第二届“巴山食荟”达州脆李电商节活动,邀请众多网红主播齐聚现场带货,数据交易额7406万元,寄递单量185.9万单。
高校是人才的第一培养地、聚集地、创新地。推行“人才+项目+团队”“人才+基地”等人才引培新模式,与四川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签约人才项目10个,建成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能实训基地等人才站点6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3650人次。
一项项事关振兴发展大局的协议签署、一个个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势的塑造,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
围绕双重使命抓人才聚势能
在通川区蒲家镇有一家早已名声在外的四川省苗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它一样被当地人熟知的还有一位返乡创业的硕士研究生。2015年,程海洋从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出国、放弃读博,毅然来到通川创业,成立了四川省苗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俗称的克隆技术),进行各种植物幼苗的研发、生产与推广,并在蒲家镇建了基地。
“选择来到通川区自主创业,成立苗源科技,除了我在达州上过高中,对这里有特殊的情结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通川区的地理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都非常适合发展我的项目。”说起落地通川区,程海洋感触颇深,在创业基地选址确定蒲家之后,仅用两周时间,土地流转、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便高效完成。
事实上,在通川区聚集了不少像程海洋这样的创业人才。近年来,通川区不断创新引进方式,充分发挥北京人才飞地、驻深圳人才工作站、在外知名人士的作用,通过以商招商、以商招才等多种形式,开展联动招商20次、“云洽谈”28次,孵化16家企业落地通川,引培经营型、科技型、成长型企业人才150余名。以哈创科技园、中医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为载体,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和急需专业人才328名,招聘技能型人才1000余人,柔性引进欧阳东等专家人才11名。积极发动师生圈、亲友圈资源,对接通川籍博士人才40余次,集聚博士研究生3名。
集聚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关键是让人才的智力成果实现转化。一名高层次人才可以带来一个科研项目,一个科研项目可能带动一个产业,人才优势必将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人才招引火力全开之时,通川区突出头雁引领,推荐教育人才王仕斌作为达州市唯一纳入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并成功获得首届“达州人才市长奖”。广泛发动乡土人才参加达州市第四届“邮储杯”创业创新大赛乡村振兴暨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赛,通川区选送项目获得一等奖。
聚焦乡村振兴抓特色挖潜能
4月13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与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校地合作启动仪式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达州乡村振兴学院)现场教学基地、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博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双鱼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这也标志着通川区开启了“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新篇章。
眼下,正是青脆李的病虫害高发期。签约仪式后,来自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的农技专家便带着学生来到双鱼湖社区青脆李种植基地,现场为种植户讲解青脆李病虫害防治及肥水管理等知识,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实用的农技课。
“通过听取专家的讲解,我学到了很多李树病虫害防治的知识,接下来我们的管理也就更加科学,我对今年的脆李丰收很有信心。”双鱼湖社区青脆李种植户张翠说道。
这堂“专业课”,除了果农们听得认真,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们收获颇多。“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了解了青脆李袋果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控措施,让我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州职业技术学院2022级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生魏海宇对记者说。
据通川区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川区以全区“8+3”产业布局为引领,发挥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库作用,实施农业科技“人才组团”和“人才五进”行动,招募147名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实训见习,选派科技特派员11名、邀请40余名农技专家对全区农业产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人才赋能乡村振兴不只是基础产业,还聚焦当前火爆的农旅融合。通过发挥农文旅人才带动引领作用,专题培训旅游行业人才200余人次,邀请省级旅游专家人才深度挖掘打造红色研学、生态度假、亲子欢乐游、近郊休闲、文化创意、有氧运动等6条精品农文旅观光线路,游客量已突破40余万人次。开展“春来通川·李最美”魅力通川短视频大赛,吸引市、区级文艺协会等多方人才参赛,点击量达10万余人次。2022年,通川区成功进入达州市首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人才蔚起,百业方兴。踏上新征程,通川区将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放大院企校地人才支撑优势,培育壮大科创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产业,数字赋能,提升辐射竞争力,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建设“潜力无限、动能十足”的活力之城。(杨洁 谭楚甲)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