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区水稻已完成育秧可栽50万亩,玉米播种育苗已完成28万余亩,高粱播种育苗达2.8万亩,预计月底前可完成水稻育秧可栽面积56万余亩、玉米31万余亩、高粱4万亩等大春粮食作物的播栽。”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时节,梨花带雨浓、遍地明黄开,达川大地一派生机,春耕生产壮美图景徐徐铺展。
“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达川区使命光荣责无旁贷!”达川区委书记向建平说,达川区是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市辖区,也是全省农业大区和全国产粮、产油大区,生猪调出大区,蔬菜产业重点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4次荣获省粮食生产“丰收杯”。
近年来,达川区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狠抓基础设施、机制体制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有力支撑了达州粮食持续高产稳产,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了达川力量。
基础补短夯实粮食稳产基础
3月21日,达川区双庙镇二东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地,数台挖掘机正抢抓晴好天气加紧进行机耕道路面平整。
放眼望去,以前零零散散的田块,已然变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现代高标准农田。
“过去地块小,耕机无法开展作业,全靠人力,成本很高。现在都是高标准农田,改变了过去小地块限制,大中型农机农具就能开进来操作了,省时又省力。我们社区共实施了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一部分用于自种,一部分流转给业主,种粮越来越有底气了。”社区党委书记吴新文高兴地说。
地处达川区西部的管村、大堰、石梯、石桥等乡镇,投资超30亿元达石快速通道也在加紧建设之中。
“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补齐达川区西部片区高等级公路短板,不仅会改善沿线12个乡镇45万群众出行条件,还能带动片区现代农业发展。”达川区交通运输局局长蒋金谷说。
农田水利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粮食产能的基础。近年来,达川区一方面通过“整村整乡推进、集中连片打造”方式,扎实推进区域内田型改造,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86.53万亩,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示范县”。
另一方面,同步提速推进乡村水务试点县建设,加快实施2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3个“万吨万人”水厂等67个重点水利项目,加快中门堰水库前期工作,启动沙滩河水库灌区改造,确保农田灌溉保证率达90%以上,成功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
与此同时,深入推进“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投资超30亿元的达石快速通道全面开工,新改(扩)建县乡道139.6公里、通村通组路198.8公里。道路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交通需求,还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
达州市霄宇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是达川区的种粮大户。今年,该合作社在达川区赵家镇胜利、龙洞坝、芦山、碑高4个村(社区)流转了800多亩农田种植优质水稻。
“现在实行全流程机械化操作,耕地用旋耕机、插秧用插秧机、管护用无人机。”合作社负责人冯余说,他们看中的就是这里机械能够直接开到田里,灌溉用水有保障。
创新机制激发农民种粮热情
达川区是全省人口大区,也是劳务输出大区。占比高达80%的农业人口中,常年有近20万人在外务工。
“全区共有种粮大户272户,流转土地达到4万多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家种粮了。”达川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明告诉记者,过去,能出去打工的几乎都出去了,在家种粮的要么是年龄偏大,要么是照顾老人、孩子出不去的。
王明所说的变化,源于达川区实施的一项探索创新。
尽管年产粮食54.2万余吨、出栏生猪80多万头、蔬菜产业量达到80多万吨,但农产品销售难、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达川的农业产业发展。
“要想让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家种粮,唯一的办法,就让他们从中受益!”为此,达川成立了政府独资的农业发展公司,通过将部分撤并的村小学、村办公场所等闲置国有资产打包并入农业发展公司,统筹整合中央和省市涉农资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弥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缺口,解决农业产业项目资金投入难题。同时,实行“农业发展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深度链接村集体和农户,不仅解决了集体经济的问题,还让农户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受益。
达川区米城乡历史上曾出产过贡米,因而其名。
作为一种高山大米,米城贡米具有米质优良、油亮光泽、米饭滋和糯实、清香可口等特点而一度颇受青睐。但前些年,由于品牌保护不力,再加上市场混乱,当地出产的优质大米只能被低价“贱卖”,当地村民也都无奈“洗脚上田”外出务工。
2021年3月,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开始筹措资金推进米城贡米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引进业主和动员村民回乡种田。
公司在用好米城贡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块金字招牌,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提升品质的基础上,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开展“我在米城有亩田”认领认种活动,不仅使米城贡米重新受到市场认可,还让当地村民通过种水稻实现了大幅增收。
米城乡吴家营村村民吴世成原本在深圳打工,家里的土地因此抛荒多年。听说家里种的有机稻每公斤达到12元,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回家种起了水稻。
“以前种田要倒亏,现在农业发展公司进来了,1亩田可以挣2000多元,一年种个10多亩,再搞点副业,比打工强。”吴世成并没有“试”错。
看到他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种田,发展高山水稻超过5000亩。
“‘农业发展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模式正引领达川农业产业实现飞速发展。”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罗光林告诉记者,达川区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区)”。
做强载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达川区地处四川盆地平行岭谷区,既有丘陵区,也有部分属于低山区连接地带。
区域内资源禀赋各异、基础条件不同,如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从而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达川区副区长黎昌瓒介绍说,达川区以争创“全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引领,通过强力推进“1+4+10+N”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深入实施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果园子“四子同兴”工程,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农业产值增速居全市第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达川区东部片区是以浅丘为主的丘陵地带。特别是万家、大树、南岳3个镇10个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适宜粮油作物生长。
对此,区委区政府规划建设了达川区“南大万”13万亩现代粮油园区。推动建设13万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生猪养殖场16家、肉牛养殖场4家,引进和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家庭农场2家,延伸产业链条。
“目前,已建成第一批高标准农田3.5万亩,第二批已经完成70%。”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潘刚告诉记者,园区建成后,将带动全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川东地区粮食产业新高地。
为切实扛稳“米袋子”,在加速建设达川区“南大万”13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上,着眼区域实际,提速建设“双石”粮经复合园区、米城高山生态大米基地,并同步扩建川东北育苗中心,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露地蔬菜、粮经复合加工型蔬菜,培育发展“石梯-石桥”生猪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堡子-虎让-米城”生猪产业示范带,巩固提升巴河百里晚熟柑橘产业带,提档升级乌梅现代农业园区,打出了一套现代农业发展的“组合拳”,进一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