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长河汩汩流动,人们对华夏文明的探索从未停止。今世何以知古?后世何以知今?古籍是重要的“文化媒介”。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珍贵载体,每一件古籍都暗藏“时代密码”,破译后方能窥视历史的真实面貌。
为保护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全面开展汉文古籍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拟用三年时间在全省深入开展汉文古籍资源普查工作,达州是文化主阵地之一。目前,全市已有古籍3533部26768册,正计划启动古籍全面普查及部分古籍修复工作。 启动普查工作 3533部古籍得到保存。
据悉,早在2016年我市便已启动古籍资源普查工作,在全市普查书写或印刷于1949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通知》下发后,由达州市图书馆牵头对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地方志办、教育系统图书馆科研机构等展开汉文古籍资源普查,普查对象包含简帛典籍、舆图、碑帖拓片、民国线装书等。除了各级各类古籍收藏单位,同时鼓励民间古籍收藏机构、个人到所在地图书馆登记、定级、著录。
“全市普查到的3533部古籍中,市本级占了3183部24575册,县(市、区)占了350部2193册。”达州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古籍都是书写或印刷于清朝至民国期间。其中,全市的民国时期线装古籍有1473部10514册,占比三成多。
《通知》表明,本次普查将对我市现存古籍品种、数量、级别等次、破报情况和保存环境等开展调查、登记和著录,形成古籍普查成果报告。“古籍资源普查是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据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普查工作可让全市3533部古籍受到系统性、专业化的保护,有利于开展后续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促进全省古籍文化资源共享。
“我们正在计划启动今年的古籍资源普查和修复工作,准备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团队与我馆共同开展这项系统工作。”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数以万册的古籍中,有一部分因纸张老化、鼠啮、虫蛀、水渍、霉变和絮化等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为此,市图书馆一方面积极向上级申请专项修复资金用于部分古籍修复,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加强对在馆古籍的积极保护。
达州县志仅两部 记述极详、史料丰富,细分市图书馆收藏的所有古籍,经部超2000册,集部超6000册,史部超9000册,子部超5000册,丛书超600册。众多古籍中,撰写达州历史人文的书本却极少,仅《大竹縣志十五卷》《萬源縣志》两部。
据了解,《大竹縣志十五卷》为民国十七年铅印本,该志共九册,例目分十六门附一门,八十三子目,约30万字。该志中大量编纂了自清道光至民国初期的史实,主要在建置、学校、职官、选举、人物、实业、艺文等门类中,其中,艺文中较多编入本县文人和其他著名人士的诗文,如邑进士江国霖、濮斗衡、邓思哲,举人陈步武,增生李作梅,湖南曾国藩等。此外,该志还详细记载了大竹县农业、工业、商业、矿业的建设、生产等。
如此内容丰富的县志,其编纂过程也十分不易。据悉,《大竹縣志十五卷》在清嘉庆与道光年间,曾两度修纂。民国四年,郑国翰一到任便查阅志乘,见其已失修近百年,便倡导重修。未几,郑离任,继由曾瀛藻知事筹款提倡,设局于民国十一年12月。甫一年,因乱撤局,仅由私家不时编纂,中间几经断续,至民国十五年8月毕。
另一部涉及达州人文历史的古籍便是《萬源縣志》。在清代,万源县曾名为太平厅、太平县,至民国三年因太平县名与其他省所设县名重复,因县东北有“万顷池”,为数水之源,更名为“万源”县。民国十二年至民国十九年,地方官员两次商议修志均未果。1930年10月,军阀廖震由渠县调防驻军万源,主动向县知事刘子敬提议修县志。几经波折,《萬源縣志》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在北平大中印务局印刷出版。该志约30余万字,分为计舆地门、营建门、食货门、教育门、选举门、人物门、艺文门及史事门等共十门,其中以人物、教育、官政、营建等门类记事较详,史事门中还编纂了民国年间川陕军阀混战及川北兵乱匪患的情形,史料价值较高。(罗未 田麒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