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里,理论武装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遍通川大地,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凝聚共识,引领方向;
一年里,舆论宣传持续发力,疫情防控、“抗旱保电”、通川特色产业宣传……一个个紧扣中心主题的宣传讲好通川故事,传递通川声音;
一年里,文明创建有声有色,实现文明实践站点区、街道、社区三级覆盖,注册志愿者11.8万人,构建起全民志愿全域志愿服务体系,文明成为通川的最美底色;
回望极不平凡的2022年,我们可以看到,通川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扎实有力、亮点频现、催人奋进。
2022年,通川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抓好《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贯彻落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聚焦通川区委中心重点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努力做到各项工作在达州作表率、走前列,通川区为达州加快建设促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文化条件。
举旗定向
夯实思想根基
政治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只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更加坚定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顽强奋斗。
今年以来,通川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市委、区委中心工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主旋律高扬、正能量强劲,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为迅速将理论学习全覆盖,通川以上率下。为此,通川区委中心组在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完善述评考核、列席旁听和督查考核等中心组学习制度,使中心组学习进一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通过部机关领导带头学,周例会(班子碰头会、职工会)全面学的方式,以上率下,引导全区学习走在前列,切实推动理论武装工作走深走实。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新的思想只有真正被群众知晓、明白,才能迸发出强大合力。在通川,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延伸到哪里。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社区院落,宣讲员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入千家万户。在服务做好省委、市委宣讲团宣讲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团队员”三级宣讲模式,组织区委宣讲团以及“流动”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年、劳模工匠、巾帼红旗、金牌讲解员五个特色宣讲团,开展分层分类“菜单式”宣讲,推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确保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竹板一打走上台,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人民和江山怎么论?听我为您细细讲……”近日,通川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院坝会先后在张家坝社区江湾城二期广场、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易地扶贫居民安置点举行,为附近赶来观看节目的居民和路人带来了一场生动别样的宣讲。
快板表演结束后,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黄占波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围绕党的二十大重点内容进行了一一解读,并结合各社区实际和居民疑问,系统阐释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及时将党的好声音、好政策传递到群众心间,黄教授精彩的宣讲不时赢得在场群众阵阵掌声。
“今天的院坝会,让我们老百姓听得懂、记得牢,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理解更加深刻,这次活动办得很有意义!”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居民高洪远对记者说。
紧锣密鼓开展线下宣讲的同时,一大批融媒体理论宣讲产品在全网推送。为扎实做好网络宣讲,通川区结合四川省“理响巴蜀”理论宣讲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邀请专业团队拍摄制作系列宣讲短视频。在省“理响巴蜀”、市“理响巴渠·云课堂”等理论宣讲网络平台展播,被四川省多家权威媒体全网重点推送,成功做到“线上+线下”宣传全覆盖。
一次次深入宣讲让党的理论入脑入心,深入人心;一场场思想盛宴让学习走深走实,学以致用……一年里,通川区开展集中宣讲活动1700余场,六万余名干部群众现场聆听报告,让党的声音传递到通川的每一个角落。
立言立声
奏响时代强音
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来,通川全区新闻工作者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紧贴实际,精心策划,加大宣传,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扩大影响,担当首位之责,夯实“支点”底座,为加快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舆论环境。
一年里,通川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立足“凝心聚力”,组织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报道,奏响了主流舆论最强音。
加强宣传策划,力争多出精品。今年以来,通川新闻宣传工作按照“1+8+N”(即一条主线、八大主题、N个专题)宣传模式推进全年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这一条主线,着力8大主题宣传,主要包括“四心”作风问题教育整顿、优化营商环境、交通运输三年大会战、“我为群众办实事”、疫情防控、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八大主题,深入开展对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拼经济搞建设、“四心”叩“初心”、乡村振兴通川行等系列专题宣传,策划宣传主题和宣传形式,向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大力推介全区各项重点工作成效及工作经验。
深化联动合作,加大宣传力度。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人民网、中新网、人民论坛网等中央媒体到通川区开展采访活动。截至目前,在各类中央级媒体刊载(播)《四川达州市通川区产业旺 乡村美》《四川达州 邮包寄温暖 千里共“团圆”》《最美人间四月天春意盎然景如画》《抢收,夜战月岩村》等110余条新闻。同时紧抓发展前沿、基层一线,力求真实、客观、生动反映全区建设风貌。扑下身子、捕捉细节,用真情实感报道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截至目前,共开展媒体采风活动31次,在省级报刊、新闻网站刊(播)发新闻稿件600余条,在市级报刊、新闻网站刊载(播)用稿量达1300余条。
构建外宣品牌,推进媒体融合。充分利用“达州之心通川”、今日通川APP以及通川频道电视栏目,及时高效、全面、创新报道通川区各类信息。建立媒体矩阵,充分发挥“微信、微博、APP客户端、抖音、人民号、川观号、四川发布、视频号”10余家媒体号的作用,针对全区重点工作进行深入报道。在达州之心通川微信、今日通川APP、通川频道开设“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达州拼图看通川”“百折不挠振兴路”“通通都来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30余个专题专栏,及时宣传通川的时事新闻、民生要闻等,原创稿件达1800余条,“今日通川”APP上传新闻近2万条。
阵地打造
创文再添硕果
加强阵地打造,这一年,通川区硕果累累。
在即将过去的2022年里,通川区不断凝聚发展的共识、前进的力量,推动精神文明创建落到基层落到实处,文明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
近日,记者在西城街道牌楼社区文明实践站看到,文明标语随处可见,辖区居民们聚集在这里,聊天、娱乐或是看书。文明实践站专门设置有图书阅览区,收录有文化、理论、科技、军事等类别共计2000余册书籍。
居民李润是这儿的常客。他说:“我比较关注军事方面的书籍,以前看书都是到书店和图书馆,这里离家近,平常没事就来这里看看书、学习一下。”
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入脑、落地生根,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通川区结合本区实际,因地制宜,从搭平台、建队伍、开展实践活动着手,大力推进通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经成为通川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主阵地。
如何才能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落地落实,拓展文明实践的“宽度”?通川区的做法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制定《通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由区委书记任中心主任、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实践所所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实践站站长,建立起区、镇、村“三级书记负责制”组织构架,实现中心、所、站上下联动,确保全区上下一盘棋。同时,创新实施通川区新时代文明积分制度,以家庭为单位开设积分账户,建立“不做不计分、做了就计分、多做多计分、做错扣积分”的运行机制和“党政主导、群众主体、事事相关、人人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推动了文明实践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截至目前,通川区通过整合区文化馆、党群服务中心、市民学校、社区便民平台、道德讲堂等现有资源,构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八大平台”,以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打造出“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服务阵地,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文明实践所18个,文明实践站206个,累计发布各类文明实践项目1万余个,实践活动时长达到了200余万小时。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切实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川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更好地坚定主心骨、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全力以赴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杨洁 刘欢)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