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到社区、进小区、访居民,在不同场合对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今年以来,达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基层治理的相关决策部署,践行“组织起来、共享起来、文明起来”理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城市‘微’治理·共享‘邻’聚力”行动,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群众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深化系统建设整体建设,持续健全基层治理机制
“市人大的李主任前两天才来我们社区走访调研的,还给我们社区捐赠了1000本图书,解决了目前图书紧缺的实际困难。”通川区凤西街道五里店社区徐中川乐呵呵地说道。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领导联系社区制度,205名市县领导直接联系城市社区,不定期走访调研,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有力推动了社区治理。
与此同时,我市进一步明确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治理架构,优化设置片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600余个,命名1个县、3个街道、10个社区、20个小区为2021年度城市基层治理示范单位,财政奖补资金550万元,不断健全治理体制机制。
街道是城市管理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目前,我市有21个街道全覆盖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印发《关于同意通川区等7个县(市、区)〈乡镇(街道)赋权清单〉的批复》,赋予街道行政处罚权118项,同步建立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运行流程、追责情形和监督方式,切实做到有法有据、有责有权。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底盘”。万源市古东关街道燎原社区居民胡静说,“现在社区工作人员总是笑脸相迎,让我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与关爱,感谢社区干部为我们所做的付出。”今年,全市621个社区认真学习贯彻《四川省社区党组织工作规则(试行)》,健全社区议事决策机制,提升为民服务质量,统筹驻区单位、协会组织、群众团体等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网格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各地全面梳理职能部门需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编制网格员职责清单,持续推动消防、环保、食品安全等各类网格工作联动。达川区探索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结合疫情防控出现的治理短板,通过单建或联建等方式在28个城市社区优化设置287个“微网格”,在网格上建立功能型党组织208个,摸排城区居住信息7.5万条,收集群众意见诉求1120条,城市社区网格运行已进入常态化。
“现在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确实有了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同志加入社区工作,大家干起来更有激情了。”宣汉县仙桥社区党总支书记曹先银说出了社区干部职工的心声。去年以来,市县两级出台了《关于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4岗15级岗位等级序列,新增财政投入5100余万元,社区干部报酬人均增加37%以上。通过省市联动培训班、组工大讲堂视频培训等方式完成社区专职工作者全覆盖培训,与四川文理学院合作成立达州基层治理学院,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培养后备力量,持续提升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素质,推动治理体系良好运转打下坚实基础。
紧盯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效能
“现在金兰路确实改造得更好了,走路都宽敞多了,再也不拥挤了。”通川区马房坝社区的居民津津乐道。城市微观空间与群众联系密切,城市微观环境社会高度关注,目前达城很多地方正因地制宜实施“微治理、微改造、微更新”工程,让市民直观感受到城市治理带来的变化和温暖。
“三无”小区清零行动是“微治理”的重点任务。全市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组织在“三无”小区有效覆盖,已建立城镇“三无”小区档案1200余个,“一区一策”针对性制定治理措施。通川区创新推行片区物业管理模式,引入专业物业企业在东城街道5个社区48个小区(楼院)开展统一管理和服务。
“街头有共享驿站,小区有共享书屋、共享工具屋等等,现在我们工作生活方便多了,我要为党和政府点赞。”正在开江县橄榄广场暖心之家等单的骑手吴应东笑容满面地说。今年实施共建共享类“微改造”3500余处,因地制宜在交通要道、十字路口建成30余个“货车司机”“骑手家园”“户外零工”等暖心之家,全市商品房开发小区共享空间覆盖率达80%以上,深入挖掘政策宣讲员、“爱心理发师”“小区书法家”“社区维修师”等能人,提供共享服务30余类40000余人次。
党群服务中心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为解决部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用房困难问题,市政府组建工作专班,调配1万余平方米国有资产,保障主城区17个城市社区服务用房。为更好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全市621个社区按照办公服务空间、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空间、群众活动空间“3个1/3”理念,全覆盖推进亲民化改造工作,提高了“人气指数”。
“大竹县高标准建成县级社会组织孵化园,引导入驻社会组织11个,已孵化培育养老育幼社会组织142个。”大竹县的成效是全市的缩影。我市紧盯“一老一小”群体服务需求,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加大新增公共服务支出向“一老一小”服务型社会组织购买力度,已培育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5个,7个县(市、区)全覆盖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园建设,“一老一小”服务型社会组织实现倍增目标,推动社会治理满足更多群体需求。
人人参与、人人尽责,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活力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群众需要我,我就该站出来为大家服务。”渠县渠南街道仁和国际小区居民张旭和不少邻居在此前的疫情防控攻坚战中主动担任志愿者。疫情防控就是一张考卷,检验着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成效。在抗击“0901”“0902”输入疫情的工作中,2.4万名机关党员就地转岗、统一入列,引领广大群众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形成了众志成城、全民抗疫的生动局面。不少群众表示,在疫情期间,戴着党徽的身边人,就是他们的希望“灯塔”。
与此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在文明城市创建、稳经济大盘、抗旱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也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平时服务、“战时”应急,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成为工作常态。
平日里,各地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居民自治、基层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建立“有事好商量”民主协商机制,组织发动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激发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内生动力。
圈层化是社区交往趋势,各地根据居民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按照“就近组团”原则,灵活组建适应老中青学幼不同年龄段的“兴趣社团”1700余个,指导“兴趣社团”制定行为准则和管理机制,统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会工作服务站点等活动场地,通过自愿交纳会费、社会组织赞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兴趣社团”良性运转,一个个隔壁的“陌生人”变成互帮互助的“知心人”。
中央和省委要求就是达州追求,中央和省委部署就是达州使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达州将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牢牢夯实城市基层组织堡垒,持续谱写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的篇章,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