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开江县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行“一制三化”改革,做好优化服务的“加法”、简政放权的“减法”,坚决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精心培育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大力培植重商、亲商、兴商、安商的创新创业热土,为推动开江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激荡活力。
A 抓改革实现服务阵地标准化
为切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创优创响“开心办·满意归”政务服务品牌,开江县行政审批局从服务阵地标准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群众便利化方面着手,积极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奋力书写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近年,开江多措并举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通过阵地建设标准化、服务模式特色化、便民服务精细化,实现村镇“小平台”撬动服务群众“大民生”,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永兴镇深入推进综窗改革,整合个体工商户、“三小”备案、民政、人社等高频业务,配备优秀中青年干部入驻综窗,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灵岩镇以便民服务三化建设为契机,将全镇的便民服务机构和事项,全部整合至便民服务大厅,优化了空间布局,并积极探索政务服务一窗办理;回龙镇充分发挥便民服务大厅、综合执法大队、社区服务室合署办公的优势,形成横向联动的良好政务氛围,利用本次乡镇片区便民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优化点位布局和服务功能定位,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群众提供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
为确保站点功能提升,开江编制了《开江县乡镇级片区便民服务设施(2022—2035年)专项规划》,建立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3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162个,统一标识标牌、健全设施设备,开展功能分区及亲民化打造。截至目前,2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4个便民服务室入选省级示范名单。
B 创品牌实现服务管理规范化
近年来,开江着力加强政务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深化“开心办·满意归”政务服务品牌创建。
为更好服务群众,开江全力推进镇村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三化”试点,梳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且高频发生的行政许可事项8项,下放至乡镇(街道)全程办理,在各乡镇(街道)成立了行政审批办公室,通过事项下沉,减少了基层群众负担,打通了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出台开江县行政许可“一件事”集成改革试点方案,梳理开江县首批一般事项承诺办事项11项、关联事项并联办事项17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31项。通过三项事项的梳理,力争审批服务事项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压减80%以上,平均跑动减少到0.3次以下。
近年,开江县持续深化与重庆万州、梁平等地行政审批战略合作关系,不断优化川渝两地“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服务。今年7月,开江县“川渝通办”窗口正式开通,涉及“居民身份证件换领、社会保障卡信息变更、川渝两地户口迁移、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等20个部门147项内容,有效推动更多事项跨区域全程网办,提升两地便民化水平,缩短办事流程,提高通办效率,促进“川渝通办”由“能办、可办”向“易办、好办”转变。
同时,开江大力推行镇级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服务模式和村级“全岗通”服务模式,梳理“就近办”服务事项273项,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梳理“代办即办”事项49项在村(社区)帮办代办,让审批重心前移、审批场地前置、审批服务前行。
C 惠民生实现服务群众便利化
在开江甘棠镇,今年组建成立的2支镇级流动帮办代办队伍和13支村级常态帮办代办队伍已经“履新就职”。据介绍,为更好服务群众,让群众少跑路,甘棠镇每周选派一支镇级帮办代办队伍主动下沉到各村(社区)帮助便民服务代办点,提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方便与实惠。
今年61岁的刘立孟,居住开江县橄榄社区,因9年前的一次意外造成身体残疾行动不便。社区干部经过走访了解情况后,上门服务,为他办理了相关手续,让他享受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
除了为特殊人群提供主动服务,自去年6月起,开江县还结合乡情镇情,采取“成熟一批、下放一批”的方式,将涉及民计民生的近100项民事纳入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窗口集中办理,业务由“专科”向“全科”转变,逐步实现“全科无差别”便民服务,精简程序流程,方便群众办事。
通过部门“跑下去”、干部“跑帮办”、网格“跑上门”、网络“跑起来”,开江形成了四位一体民事代办服务机制,并针对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开辟专门处理渠道,实现群众办事即时即办、上门特办、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今年以来,采取定点便民服务站接待办事群众和主动上门联系群众等方式,询问有无需要代办的事项2500余次,摸排群众困难诉求120余次,接受群众委托340余次,为群众提供全程代办服务340余次,实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协办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