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细雨中,一株株苎麻苗随风摇曳,翠绿与嫩白交相呼应,一股蓬勃生命力扑面而来。田土里,几位村民徒手将苎麻苗拔出,堆在一旁准备装入背篓中,即使淋着雨,大家的动作依然十分麻利。
“经过申请登记后,村民都可以随时来拔苗子。”同心村党委书记汤继尧告诉记者,“这基地可是以后几年同心村发展的动力源泉。”依托“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同心村党委整合了土地和人力资源发展苎麻产业,如今已初见成效,正逐渐惠及当地村民。
“培育一个优质项目、壮大一村集体经济、带动一批农民致富。”靠着这样的工作思路,今年以来,大竹县通过创新三级协调、三大抓手、三方共赢“三三模式”,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双擎”合力推动“一村一项目”落地见效,为农产业发展提质增速,拓宽村集体与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筑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目前,全县235个村已包装策划项目228个,总投资约9.59亿元,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00万元收入。
“龙头”带动提振源头活力
正值秋分,在大竹县月华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工人们在检修机器设备,虽有蒙蒙细雨,大家依然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院内,育秧机、无人机、旋耕机等各式设备齐全。
“育秧、插秧、耕田、收割、收购,农户想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都能提供。”玉皇庙村党委书记、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唐辉告诉记者。
据了解,依托“龙头企业”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等辐射带动优势,月华镇结合“一村一项目”行动,以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整合多村资源成立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现代农业园区及周围农户提供机械化耕作服务。
“我们家栽种了6亩左右的糯稻,以前,这些田土只能靠自己管理,不仅费时费力,各方面的成本还比较高。”
月华镇光华村3组张美政告诉记者,有了农事服务中心后,可使用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价格也很合适,再加上东柳醪糟提供的免费种子和收购服务,如今每亩田能节省400多元的成本。
“有的种植户从种到收全程让我们‘托管’,平时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就行。”唐辉说,这种模式,不但种植户的经营成本、资金周转压力小了很多,全程还很轻松。刨去成本,早稻每亩净利润有700元,“没有在家或者不愿意自己耕种的,我们也可以接收流转的土地,目前已经流转了300余亩。”
除了“托管式”的农机服务外,农事服务中心还将东柳醪糟的资金支持和现代农业园区的连片土地结合起来,积极带动周围村民就业,成功培养出了一批有技术的新型农民,黄永万就是其中一员。
“农忙时,我一个月能有7000元的收入,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能达到4000元。”黄永万是月华镇玉皇庙村2组的村民,他告诉记者,除了收入比较高以外,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学到技术,不仅有师傅带,还有机会出去学习专业的机械操作知识,“进入服务中心不到半年,我就基本上掌握了收割机、旋耕机和插秧机的操作,现在正在学习无人机操作,学会后又能增加不少收入。”
受到惠及的不止是20多位新培育的农机操作手,农忙时,周围还会有不少村民来服务中心打零工,用工人数能达到100余人,平均每月能增收2000余元。
“目前,加上经营流转的300余亩土地产生的收益,我们每年能为入股的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唐辉说,“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结合月华镇的优势,增强带动能力,惠及更多周边的群众。”
“集体”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仲秋时节,天气渐凉,走进大竹县高明镇同心村苎麻育苗种植基地,远远望去,数百亩平整土地上栽种着大片苎麻,一片片翠绿镶嵌在土黄的田地里,增添出一抹亮色。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撂荒地。
“为了种植苎麻,今年,我们专门用挖掘机整治了好几百亩的土地。”田土旁,同心村党委书记汤继尧一边检查苎麻秧苗的生长情况,一边感慨道,“村上这近一年来的变化,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发展。”
几年前,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公共资金缺乏,同心村难以有效地组织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加上村民们常年各自为政,集体观念逐渐淡化,如何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一直是困扰同心村的难题。
“当时,村党委考虑了两条路,一条是引进企业流转土地发展产业,另一条就是村集体自己搞。”汤继尧说,恰逢“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开展,他和刚来驻村不久的第一书记叶万青决定借助机会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
结合村上实际情况,同心村依托“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在达州市国资委定点帮扶下,与市属国企达州市振兴农业产业有限公司签约,拟整合土地和人力资源发展苎麻产业。同心村还成立了村集体合作社,确定土地流转+分红+自种发展模式,村民通过流转土地给村合作社获得流转费或分红,受雇耕作的村民还可获得工资,自种农户只需负责摘种和除草,幼苗、机器等由合作社免费给予使用,成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所得利润由合作社与村民按比例分成。
为保证产业发展顺利,同心村党委专门带领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农产业发达地区的经营模式,并通过院坝会向村民介绍相关情况。“大家知道有签约后的保底价做支撑,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汤继尧说。
经过努力,村集体顺利流转800余亩土地作为苎麻育苗和种植基地,带动不少周边地区的村民增收,并成功引领一批村民跟种。如今,全村苎麻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余亩。
“村里不仅免费提供苎麻秧苗和技术指导,还带领我们这些第一批跟种的人选用集体使用的打麻机,并借给我们使用。”同心村9组村民陈刚告诉记者,到9月初,他已经收获了数千斤苎麻,等晾晒完毕就可以交到村上统一出售。
“目前,仅靠出售秧苗,村集体就已增收3.3万元,收入盈余将用于村基础设施建汤继尧汤继尧告诉记者,他相信,只要齐心协力,村党委一定能带领大家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组织”护航稳定增收动力
9月29日上午10时,大竹县清河镇四川竹乡禾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竹乡禾田)的厂房内一派繁忙景象,机器运转声中,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业,面粉经过多道工序,最终成为特色产品“晒干面”。
干净明亮的厂房,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废旧多年的矸砖厂。
“为解决双龙寨村的荒废矸砖厂这个遗留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多次对外招商推介用于改建加工厂事宜,但都没谈成。”清河镇党委副书记郑英元告诉记者,今年,在大竹县“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平台推动下,清河镇党委政府带领双龙寨村“两委”,积极与正在选址扩厂的竹乡禾田对接,结合其投资需求,向其推荐利用废弃矸砖厂改建面粉厂的项目,最终实现了项目落地。
“厂房落地建设期间,清河镇、村两级对我们的帮助很大,不仅为我们优惠了土地租金,还帮助我们协调各类问题。”竹乡禾田负责人李梅告诉记者,目前,面粉厂生产顺利,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3000万元,接下来,面粉厂还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持续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竹乡禾田正值发展上升期,不仅潜力十足,而且十分环保。”郑英元说,“除了盘活闲置资产,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外,竹乡禾田还给当地带来了10余个工作岗位,务工人员的工资最高能达8000元,平均工资能达到4000元。”
清河镇党委、政府对当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帮助支持是大竹县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大竹县实施“竹商回竹”工程,各村根据实际,通过驻外招商站点、商会等招引优秀企业家返乡创业,结合县域“1+5”片区功能定位,大力发展本地优势产业,推动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同时,县级层面组织召开大竹县“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特色项目推介会,制定“五个一”帮扶机制,县级领导直接挂包负责重点项目,为项目发展保驾护航,保证企业有发展、集体有收益、村民得实惠。(兰楯 江文国 梁周鑫)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